
3 其他治法
3.1 单方验方
倒换散:大黄12g,荆芥穗12g,晒干后研末,分2次服,每隔4小时用温开水调服1次,1日2次。
3.2 针刺
主穴: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膀胱湿热者,加中极、行间;肺热壅盛者,加大杼;肝郁气滞者,加太冲、支沟;浊瘀阻塞者,加血海、膈俞;脾气不升者,加脾俞;肾阳衰惫者,加肾俞、太溪。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
释义
●关元:出自《灵枢·寒热病》。别名三结交、下纪、次门、丹田、大中极。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募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中风脱证,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等。并有强壮作用。直刺1~1.5寸。艾炷灸7~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三阴交: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科病甚有疗效,凡经期不顺、白带或月经过多或过少、经前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等皆可治疗;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五行属水,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取该穴道的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或位于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阴陵泉配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膀胱俞: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膀胱俞在骶部,位于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为膀胱的背俞穴。局部解剖: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一、二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主治:小便不通,遗尿,尿频,泄泻,便秘,腰脊强痛。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痢疾、糖尿病、子宫内膜炎、膀胱炎、膀胱结石等。配肾俞治小便不利。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3.3 灸法
体虚者可灸关元、气海。
3.4 推拿
可采用少腹、膀胱区按摩法,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按压中极穴;或用揉法或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患者下腹部操作,由轻而重,用力均匀,待膀胱成球状时,用右手托住膀胱底,向前下方挤压膀胱,再用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加压使排尿。
3.5 外敷
3.5.1 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湿敷小腹或会阴部,也可采取热水坐浴,以松弛膀胱括约肌和尿道各部位的痉挛。
3.5.2 取葱白500g,捣碎,入麝香少许拌匀,分2包,先置脐上1包,热熨15分钟;再换1包,以冰水熨15分钟,两者交替使用,以小便通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