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肾与膀胱病分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辨证论治

关格为本虚标实之证。虚以脾肾亏虚为主,实以湿浊毒邪内蕴为主。若病邪严重损伤正气,则转化为以五脏衰竭为主的本虚证。关格前期主要为脾肾阳衰,阳不化湿,故治疗应以健脾益肾、温阳补气为主。后期为虚实夹杂,脾肾更衰,水湿、浊毒、痰热、瘀血壅滞三焦,治疗在温补脾肾之中分别给予止呕利尿、化痰降浊、开通疏利、活血祛瘀、息风止痉等法。

释义

●关格的辨证要点,首先应分清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脾肾阴阳衰惫,标实主要是湿浊毒邪。以本虚为主者,应分清是脾肾阳虚还是肝肾阴虚;以标实为主者,应区分寒湿与湿热的不同。其次,应辨明病位。浊毒之邪犯脾以神疲乏力、身重、水肿为主;浊毒之邪犯胃以恶心频作、呕吐不止为主;浊毒之邪凌心射肺,可见心悸、喘脱或昏迷、谵语;浊毒之邪犯肝,则头晕、头痛、手足抽搐;浊毒之邪犯肾,则腰膝酸软、下肢肿甚。

●关格的治疗应遵循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关格》提出的“治主当缓,治客当急”的原则。所谓主,是指关格的本,即脾肾阴阳衰惫,治主当缓,即是指治疗脾肾不足不能应用大剂量峻补药物,而应长期调理,用药刚柔相兼,配用血肉有情之品,缓缓补之,使脾肾之气逐渐恢复。临床上以脾肾阳虚者多,在应用温阳药物时,应注意补阴以配阳,使阳从阴复,常常配合应用滋肾药物。所谓客,是指关格之标,即浊邪,浊是阴邪,易伤阳,浊不去,则阳不复,浊邪瘀久成毒,所以应尽快祛除。祛浊又有降浊、化浊等法,降浊者,使浊从大便出,即泻浊之法;化浊之法,即化痰利湿。

●关格是补泻两难的疾病,治宜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早期以补为先,兼以化浊利水,晚期,应补中有泻,补泻并重,泻后即补,或长期补泻同用,灵活掌握。

2.1 脾阳虚损证

证候:泛恶呕吐,小便短少,面部或下肢浮肿,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唇甲苍白,胃纳不佳,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病机:脾阳亏虚,中阳不振,健运失司,气不化水,水湿泛滥。

治法:健脾益气,温阳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附子理中丸加减。

黄芪15g,附子9g先煎,制大黄6g,车前子15g包煎,党参12g,茯苓15g,白术9g,枸杞子9g,薏苡仁15g。

加减:湿遏中阳者,加桂枝9g以温阳散寒;水肿甚者,加补骨脂12g,干姜6g,温阳化气利水;胃纳不佳者,加鸡内金9g,炒麦芽15g,健脾消食;呕吐严重,去附子,加法半夏9g降逆止呕。

2.2 肾阳亏虚证

证候:小便不通,短少色清,浮肿以腰以下为甚,呕吐,面色苍白而晦滞,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质淡白而胖,苔薄白,脉沉细。

病机:肾阳亏损,肾关因阳微而不能开,命门火衰,阳不化气。

治法:温肾益肾,温阳利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附子9g先煎,肉桂3g,茯苓9g,白术9g,泽泻9g,白芍12g,车前子15g包煎,牛膝6g,生姜6g。

加减:若水肿不甚,小便清长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以温肾化气;心悸,唇绀,脉结或代者,加桂枝12g,炙甘草15g,丹参12g,振奋心阳以复脉;腰膝酸软严重者,加杜仲12g,续断12g,以补肾阳,强腰膝;兼有脾虚症状者,加黄芪15g,党参15g,以益气健脾。

2.3 肝肾阴虚证

证候:小便短少,泛恶呕吐或干呕,面部烘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病机:脾肾阳虚,阳损及阴,阴精亏耗,虚火内扰,湿热下注。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益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枸杞子9g,牛膝6g,车前子12g包煎

加减:湿热下注者,加石韦15g,萹蓄15g,以清热利湿;阴虚火旺重者,加知母9g,黄柏9g,以滋阴降火;兼有瘀血者,加丹参9g,赤芍9g,以活血化瘀;出现遗精、盗汗者,加煅龙骨15g先煎,煅牡蛎15g先煎,以收涩固精。

2.4 湿热蕴结证

证候:呕吐频作,尿少便秘,脘腹痞满,胃纳不佳,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浊内蕴,壅而化热,气机不畅,脾肾升降失常。

治法:清热化湿,降逆止呕。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5g,竹茹9g,法半夏9g,陈皮9g,茯苓6g,枳实6g,大黄5g,茵陈9g后下,生姜6g,栀子12g。

加减:胸闷腹满较重者,加葶苈子9g包煎,厚朴9g,以行气泻浊除满;尿频而痛者,加车前子15g包煎,石韦15g,蒲公英15g,以利尿通淋;咽痛者,加玄参15g,板蓝根15g,以解毒利咽。

2.5 浊毒入营动血证

证候:小便不通,呕吐臭秽或呕血,发热,渴喜冷饮,齿鼻衄血,烦躁,便秘,舌红绛苔黄,脉洪数。

病机:湿浊蕴成热毒,热入营血,致血热妄行,血溢脉外。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水牛角60g先煎,石膏30g先煎,知母9g,黄芩9g,黄连5g,栀子12g,生地黄12g,炙甘草9g。

加减:心烦者,加竹叶12g以清心除烦;腹痛便血者,加木香6g,白芍15g,地榆12g,以温经止痛;口渴明显者,加天花粉12g,麦冬12g,以生津止渴;大便秘结重者,加大黄8g后下以通腑泄热。

2.6 痰湿蒙蔽清窍证

证候:尿少水肿,恶心呕吐,痰涎壅盛,咳嗽气急,呼吸深缓,表情淡漠,神志昏蒙,舌淡苔白腻,脉滑。

病机:痰湿蕴脾,壅肺蒙蔽清窍,肺失宣降,肾不纳气。

治法:温化痰湿,芳香开窍。

方药: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涤痰汤加减。

胆南星12g,法半夏9g,枳实9g,茯苓9g,陈皮9g,石菖蒲6g,竹茹9g,木香6g,炙甘草6g。

加减:气喘者,加葶苈子9g包煎,大黄6g,以泻肺通腑止喘;水肿甚者,加猪苓9g,泽兰12g,以利水消肿;痰浊壅盛,体质尚可者,可用礞石滚痰丸以豁痰泻浊;痰瘀互结者,合用通窍活血汤以化痰解瘀;昏迷者,加安宫牛黄丸灌服或鼻饲以清心开窍。

2.7 肝风内动证

证候:小便不通,泛恶呕吐,皮肤瘙痒,头晕头痛,目眩,手足搐搦,烦躁不安,舌暗红,苔黄燥,脉弦数。

病机:浊毒炽盛,化热而耗伤阴津,阴虚阳亢,虚风内动。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化浊。

方药:天麻钩藤饮合大定风珠加减。

天麻9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8g先煎,栀子9g,杜仲9g,桑寄生9g,牛膝12g,黄芩9g,夜交藤9g,茯神9g,龙骨12g先煎,牡蛎15g先煎

加减:胁痛、口苦便秘者,加大黄6g,夏枯草15g,以通腑泄热;头痛者,加菊花12g,川芎9g,以清肝止痛;痰多者,加胆南星6g,竹茹9g,以燥湿化痰;抽搐甚者,加白芍15g,生地黄15g,以滋阴止痉。

2.8 命门衰竭证

证候:面色苍白,手足逆冷,汗出心悸,泛恶呕吐,口有尿味,尿少或尿闭,舌淡苔灰黑,脉沉迟。

病机:命门火衰,浊毒壅阻,气血不行,水道不通,阴阳渐竭。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

附子9g先煎,肉桂3g,白术6g,茯苓9g,白芍9g,泽泻9g,车前子12g包煎,山茱萸12g,黄芪15g。

加减:喘促汗出者,加黑锡丹吞服,并加煅龙骨15g先煎,浮小麦15g,以敛汗止喘;心悸、口唇紫绀者,加桂枝9g,炙甘草12g,以温阳止悸;脾虚症状重者,加党参15g,山药15g,以补气健脾。

释义

●关格为本虚与标实相互兼夹之证,本虚与标实证如上所述,拟补充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的理法方药:

(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

证候:小便短少,色清,甚则尿闭,面色晦滞,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浮肿以腰以下为主,纳差,腹胀,泛恶呕吐,大便溏薄,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

病机:脾肾阳虚,湿浊内蕴,弥漫三焦。

治法:温补脾肾,化湿降浊。

方药: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前方温补脾阳;后方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两方合用共奏温补脾肾、降浊止呕之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浊毒内盛之小便短少与泛恶并见。

组成:制附子10g、干姜6g、淫羊藿15g温补肾阳;人参10g、白术15g、茯苓15g益气健脾;姜半夏8g、陈皮10g、制大黄9g、六月雪15g化湿降浊;吴茱萸3g、生姜8g降逆止呕。

加减:若痰湿壅肺者,可合用小青龙汤;若水气凌心者,加用己椒苈黄丸;尿少或小便不通者,可合用滋肾通关丸,以滋肾阴,助气化;皮肤瘙痒者,加土茯苓、地肤子、白鲜皮燥湿止痒。

(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

证候:小便短少,呕恶频作,头晕头痛,面部烘热,腰膝酸软,手足抽搐,舌红,苔少,脉弦细。

病机:肾阴亏虚,阴不制阳,肝风内动。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息风。

方药: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前方滋肾养肝;后方凉肝息风;两方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平肝息风之功效,主治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风内动之关格。

组成: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滋补肝肾;泽泻10g、茯苓15g利湿泻浊;牡丹皮10g清肝火;水牛角15g、钩藤15g、石决明15g平肝息风;贝母10g、竹茹10g、胆南星10g、竹沥10g化痰止呕;制大黄9g、败酱草15g、六月雪15g降浊解毒。

加减:若大便秘结者,可加用生大黄以通腑降浊;若出现舌干光红、抽搐不止者,宜用大定风珠;若浊邪入营动血者,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清营汤等,同时配合至宝丹或紫雪丹。若风阳内动,导致中风者,按中风论治。

(3)肾阳衰微,毒扰心神证

证候:无尿或少尿,全身浮肿,恶心呕吐,面白唇暗,四肢厥冷,口中尿臭,神识昏蒙,循衣摸床,舌卷缩,淡胖,苔白腻或灰黑,脉沉细欲绝。

病机:肾阳虚衰,湿毒内盛,扰动心神。

治法:温阳固脱,豁痰开窍。

方药: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参附汤大补元气,温补肾阳;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温中;两方合用温阳固脱、芳香开窍,用于关格见神识昏蒙者;涤痰汤豁痰开窍,用于痰蒙心神之关格。

组成:人参10g、制附子10g回阳固脱;苏合香丸开窍醒神;胆南星10g、石菖蒲15g、法半夏6g、竹茹10g豁痰开窍。

加减:若心阳欲脱者,用参附龙牡汤;若见气阴耗竭征象者,宜用生脉散益气敛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