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 论
在圆满完成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循证医学《伤寒论》方治疗优势病证规律的研究”(项目批准号:30973726)后,于2014年我们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多层次证据融合理论确立《伤寒杂病论》方治疗慢性病循证决策研究”(项目批准号:81373891)。前期的研究成果已提炼并撰写成专著发表,共计两部《〈伤寒论〉方循证医学研究》(书号:ISBN 978-7-5132-0505-4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1.11)、《〈伤寒论〉方治疗优势病证规律研究》(书号:ISBN 978-7-5132-0772-0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2.2)。研究成果显示:其一,《伤寒论》各首方剂治疗的优势病证规律显著——每首方剂治疗的病证均有一定的趋向性,即治疗的优势病证各不相同;其二,获得了《伤寒论》各方治疗常见病证的客观分型——根据《伤寒论》方循证证据进行排序索引,确立了优势病证的客观分型,为中医学病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三,本研究既可以解决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对人体疾病认识的互释,又可以架起中西诊断融会贯通的桥梁,各病证客观分型来源于临床证据,又指导临床辨证,为临床医生科学使用经方确立了指南。
为了全面彰显经方的治疗优势,我们亦对《伤寒论》的姊妹篇《金匮要略》一书进行了同样的研究,获取了《金匮要略》方治疗优势病证规律和《金匮要略》方常见病证的客观分型。通过研究结果的比较发现,两部著作在治疗优势病证上同中有异,治疗相同病证时,证型间相互补充;治疗不同病证时,《伤寒论》方偏重于如何去除外邪,强调就近解邪;而《金匮要略》方更侧重于如何调理人体脏腑正气,在扶助正气的基础上去除内邪。总之,两书相合治疗方法覆盖了人体各部位各类型的病证,由此而论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勾勒出一幅人体的病理图谱,无论患者出现何种病证都可运用《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方法认识它,更可以运用其方药灵活化裁进行有效的论治。
通过十余年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上述成果,但亦发现用循证医学方法对《伤寒杂病论》方防治优势病证进行研究,仍然存在一些缺憾。为了使研究成果更具普适性、客观性、科学性,如何弥补用现代循证医学方法研究古老中医临床学的缺憾,是课题组长期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思索与论证,我们引用多层次证据融合理论(Dempster–Shafer/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对前期研究成果中各不同环节的信息进行科学处理,且将大量的文献信息进行融合,相互印证,去伪存真,得到有用的、相互关联的而且是可方便使用的信息,利用D-S证据融合公式对文献报道的客观证据和专家经验的主观证据等不同权重信息进行合成,与前期的科研成果进行平行验证,以提高评价结果可信度。该方法是对一首方剂治疗多种病证或同一种疾病使用多首方剂的客观证据,以及对多个不同专家不确定性的评价意见,进行分层赋权,弥补仅用循证医学一种研究方法带来的缺憾。经过多种科学方法研究,最终提炼出源于64年临床实践的文献报道和全国本学科专家直接经验的方证证据,并将这些证据结果从定性向定量转化,以此确立《伤寒杂病论》方治疗慢性病循证决策,以规范和提升初入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和西医擅长运用中医药的医生,使用经方的精准度、科学性。
《金匮要略》方循证医学研究的排序,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金匮要略》章节目录的顺序编排,方名按原条文中方剂名命名,且按方剂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如旋覆汤第一次在“五脏风寒积聚病”中出现,在“妇人杂病”又现,则此篇不再纳入。最终选取《金匮要略》方138首;与《伤寒论》共有的方剂40首(其中包括:同名不同药,如大柴胡汤、甘草泻心汤;同名同药不同量,如大青龙汤;药物相同,名称不同,如人参汤(即理中汤);同名同药同量但炮制不同,如甘草干姜汤;同药不同名称及剂量,如麻黄附子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吴茱萸汤(即茱萸汤);同方剂名称,但《金匮要略》中无药物组成,而后世医家认为是同一首方,如附子汤;上述6类归入共有方剂)。以下3方,如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泻心汤,不纳入共有方剂范畴。对《金匮要略》中的附方不予研究,但附方中有的方剂,在《伤寒论》中亦出现的4首方剂,如:柴胡桂枝干姜汤、炙甘草汤、甘草汤、柴胡桂枝汤一并纳入研究范围。对有方剂名称而无药的4首方剂未纳入研究,如:黄连粉、胶姜汤、藜芦甘草汤、杏子汤(注:本研究对《伤寒论》中四逆散方进行了更新研究,为今后开展对比研究奠定基础,其更新结果一并纳入本专著)。本研究共纳入183首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