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7日以上,甚至1个月两潮,连续2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等。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可归纳为虚、热、瘀三方面。属虚者,有因脾胃虚弱,经血失于固摄;有因肾气亏虚,冲任失于固藏,以致月经先期而潮。属热者,乃素体阳盛;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燥助热之品;或情志不舒,肝郁化火;或失血伤阴,虚热内生,以致热扰冲任,热迫血行,经血先期而下。属瘀者,瘀血阻滞胞脉,血不循经,亦可致月经提前而致。
临床常见证型为脾胃气虚、肾气亏损、阴虚血热、热扰冲任、肝郁化火、血瘀胞宫等。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排卵性月经失调,属黄体功能不足的范围或黄体生成激素排卵峰后低脉冲缺陷导致的黄体期孕激素的分泌量不足或黄体的衰退过早,以及盆腔炎所致的子宫出血。
治疗前可做常规妇科检查,测量基础体温及诊断性刮宫。
一、西药治疗
黄体功能不足所致黄体不健的治疗,可在黄体期补充孕酮,如在基础体温上升的第2~3日开始口服安宫黄体酮,每次4毫克,2次/日,共服10日治疗。
卵泡发育障碍所致黄体不健的治疗,每日口服己烯雌酚0.25毫克,或17β雌二醇1毫克或妊马雌酮0.625毫克,从月经第5日开始,连服20~22日为一个治疗周期。
盆腔炎症引起的出血,予抗炎治疗,如替硝唑胶囊0.2克,2次/日;克林霉素注射液,1.2克/日,静脉滴注。
二、中医治疗
1.脾胃气虚
经行提前,经血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气短懒言,或小腹空坠,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益气,摄血调经
【组成】红参10克、炙黄芪18克、炒白术15克、当归9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经血量多者,去当归,加煨龙骨30克、血余炭15克、乌贼骨10克,并重用黄芪至30克,以助益气止血;食少便溏者,加砂仁10克、陈皮15克、生谷芽15克;小腹冷痛,经血量少,色清而暗者,加艾叶10克、鹿角胶12克、阿胶15克;若脾虚及肾,而见腰酸小便频数者,加益智仁15克、杜仲10克、覆盆子15克;兼心烦失眠者,是心肝两虚之证,加酸枣仁15克、夜交藤20克。
2.肾气亏损
经行提前,经血量少,色淡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便频多,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归肾丸加减: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组成】菟丝子15克、杜仲15克、枸杞15克、熟地20克、山药20克、山茱萸10克、茯苓20克、当归15克。
【加减】经血量多者,加补骨脂15克、乌贼骨10克;经血量少,色淡而暗,质清稀者,加鹿角胶10克、紫河车粉3克;小便频多者,加益智仁15克、乌药10克;腰膝酸软者,加怀牛膝15克、仙灵脾10克、桑寄生15克。
3.阴虚血热
经血提前,经血量少或稍多,色红质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两地汤加减: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组成】生地20克、地骨皮10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白芍15克、阿胶15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经血量多者,加女贞子15克、墨旱莲15克、贯众炭20克;经血量少、经行不畅者,、小腹痛者,加泽兰12克、丹参12克、益母草20克;五心烦热者,加银柴胡12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口干,便秘者,加火麻子仁20克、知母12克、玉竹15克。
4.热扰冲任
经行提前,经血量多,色红,质黏稠或有血块,心烦不安,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清经散加减:清热凉血,养血调经
【组成】粉丹皮12克、地骨皮12克、白芍15克、茯苓12克、生地20克、青蒿10克、黄柏12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热甚经血量多者,去茯苓,加炒地榆15克、大黄炭10克、炒栀子12克;经血夹血块者,为血热兼瘀,加赤芍12克、三七粉3克、益母草20克;伴见神疲乏力者,为血热兼气虚,加太子参20克、黄芪15克;大便干结者,加火麻子仁20克、枳实10克;小便黄者,加通草10克、竹叶12克、白茅根15克。
5.肝郁化火
经行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黏稠有块,胸肋少腹或乳房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丹栀逍遥散加减: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组成】丹皮15克、炒栀子12克、茯苓12克、白芍20克、当归12克、柴胡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经血量多者,去当归,加炒槐花10克、炒茜草15克;月经量少,色暗而不畅者,加丹参20克、鸡血藤20克、郁金15克;乳房胀痛明显者,加香附15克、青皮10克、玄胡12克;口苦咽干甚者,加生地15克、枸杞15克。
6.血瘀胞宫
经行提前,量少,色黯有块,小腹胀痛,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斑,苔薄,脉弦或涩。
桃红四物汤加减:活血化瘀,养血调经
【组成】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经血量多,淋漓不止者,加三七粉3克、炒蒲黄10克;小腹胀痛明显者,加香附12克、乌药12克、柴胡12克。
三、中成药
1.人参归脾丸
【主治】用于脾气不足证。
【用法】每服1丸,2次/日。
2.调经促孕丸
【主治】用于气虚证。
【用法】每服50粒,2次/日,自月经周期的第5日起,连续口服20日,3个月为1个疗程。
3.加味逍遥丸
【主治】用于肝郁血热证。
【用法】每服6克,2次/日。
4.宫血宁
【主治】用于血热证。
【用法】每服1~2粒,3次/日。
5.益母草颗粒
【主治】用于血瘀证。
【用法】每服14克,2次/日。
6.血府逐瘀胶囊
【主治】用于血瘀证。
【用法】每服6粒,2次/日。
四、名医验方
1.班秀文
双补生经汤:双补气血,以生经源
【组成】炙黄芪、党参、熟地黄各15克,当归、益母草、白术各9克,五味子、炙甘草、白芍、茯苓各5克,远志3克,肉桂(后下)、陈皮各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用于气血两虚,统摄不固所致月经前期。症见月经先期,量多色淡,经期少腹胀痛,腰痛如折,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
2.蔡小荪
育肾固冲汤:育肾滋阴,清热止崩
【组成】煅牡蛎30克,墨旱莲20克,党参、生地黄、白芍各12克,生蒲黄15克(包煎),炙龟板、丹皮炭各9克,黑芥穗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经期提前,或经行量多,色鲜如注,或月经淋漓,日久不止,颧红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头晕腰酸,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清肝调经方:疏肝清热,滋阴养血
【组成】生地12克、当归9克、地骨皮9克、丹皮6克、柴胡4.5克、制香附9克、黄芩4.5克、泽泻9克、白芍9克、白术6克、茯苓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先期,或经前淋漓,乳胀,郁闷不欢,脉细弦,舌质偏红。
【加减】阴虚烦热者,柴胡改银柴胡,加炙龟板9克、炒知母6克、炒黄柏6克;肝郁头痛者,去柴胡,加白蒺藜9克、生石决明15克、怀牛膝9克;经期延长者,加煅牡蛎30克、墨旱莲15克;脘腹胀痛者,加广木香3克、青皮4.5克、陈皮4.5克、金铃子9克;经量偏多者,加焙白薇6克、黑荆芥9克、地榆炭12克。
3.陈雨苍
实热先期饮:清肝泄热,活血止血
【组成】地榆、墨旱莲各15克,生地黄12克,丹皮、赤芍、栀子、黄芩、茜草各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热型之月经先期。
4.柴松岩
调经方:清热凉血,固摄安神
止血方
【组成】生牡蛎20~30克,生地黄15克,侧柏叶12克,黄芩、椿皮、白芍各10克,仙鹤草12克,柴胡5克(大便干者,加瓜蒌15~30克;出血多者,加三七粉3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
平时调经方
【组成】墨旱莲、白茅根、女贞子、白芍各12克,香附、麦冬、黄芩各10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先期,经血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面赤口渴,烦热,便干溲赤,舌红绛少津,苔黄白相间,脉滑数而大。
【加减】月经周期少于25日者,加生牡蛎30克,连服15日;日久月经正常者,经净后服10剂;周期长于35日者,加丹参10~15克。
5.段富津
补血调经汤:补血调经,清热行气
【组成】熟地黄20克,酒白芍、当归、黄芩、地骨皮、川楝子、枳壳、香附、丹皮、甘草各15克,川芎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月经先期,量少色淡,经期延长,腹胀,面色少华,唇爪不荣,舌尖红,脉缓滑。
益肾补血汤:补肾,养血,调经
【组成】制首乌30克,熟地、准山药各25克,枸杞20克,当归、酒白芍、山茱萸、阿胶(烊化)、桑寄生、川续断、菟丝子、炙甘草各15克,川芎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月经不调一月二至,腰膝酸软、毛发焦枯,脱发,舌淡,脉缓无力。
6.高仲山
壮水调经汤:养阴清火,调经凉血
【组成】沙参、女贞子、生谷芽各20克,石斛、麦冬、生地黄、天花粉、丹皮、白菊花各15克,甘蔗(去皮)50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用于月经先期,火旺血热,内热口干。甘蔗榨汁入药,加水适量煎服。
女贞调经汤:滋阴养血,清热调经
【组成】女贞子20克,生地黄、麦冬、石斛、龙眼肉各15克,人参、墨旱莲各10克,桔红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月经先期或1个月数行,淋漓日久,血虚火旺,入暮潮热。
育阴调肝汤:育阴潜阳,条达肝气
【组成】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地骨皮各15克,当归、白芍、香附、丹皮、青蒿、阿胶各10克,川芎、柴胡、黄柏各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用于月经先期,少腹作痛,内热口干,气郁不舒。
7.何子淮
凉血清热汤:凉血清热,滋阴固冲
【组成】桑叶10~30克,炒玉竹20克,墨旱莲15克,槐米、玄参、地骨皮各12克,生荷叶1角,丹皮、紫草根、生白芍、生地黄、竹茹各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属血分实热之证。
【加减】肝阳上亢头痛者,加钩藤;鼻出血呕血者,加白茅根、川牛膝;不寐者,加川连、合欢皮;经量多如崩者,加仙鹤草、藕节;夹瘀之腹痛,血块多者,加制大黄、三七;病久气阴两伤,气虚血热者,加太子参、黄芪。
8.何子淮
凉血调冲汤:凉血调冲
【组成】桑叶、地骨皮、丹皮、生荷叶、槐花、玄参、生地黄、紫草根、生白芍、墨旱莲、竹茹、炒玉竹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用于月经超前,量多色鲜,质稠夹血块,伴头晕口干,烦闷易怒,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燥,脉弦数或洪,本证多见于初潮期和多产后失调所致的月经过多,月经先期。
9.郝丽莉、赵文静
加味归脾丸:益气摄血
【组成】党参、白术、当归、黄芪、乌贼骨各25克,茯苓、诃子各15克,甘草5克。
【主治】用于气虚型月经先期,经量多。
丹苓调经汤:凉血止血
【组成】当归25克,乌贼骨、香附、生地黄、黄芩、丹皮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用于血热型月经先期,量多。
10.哈荔田
凉血调经汤:清热凉血,补肾益肝
【组成】生地黄、白薇各15克,当归、丹皮、刘寄奴、乌贼骨、炒杜仲各12克,黄芩炭、茜草、香附各8克,台乌药6克,凌霄花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经期过后,即服加味逍遥丸,六味地黄丸各1剂,上、下午分服。
【主治】用于肝郁化热,蕴伏于血分,热迫血行,久损及肾,症见月经先期,腰酸背楚,小腹胀坠,头晕心烦,口干不欲饮,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先期经验方一:补肝益肾,养血调经,兼利湿热
【组成】净红藤15克,薏苡仁、秦当归、桑寄生、刘寄奴各12克,杭白芍、川续断、炒杜仲、山茱萸、粉丹皮、川茜草、川楝子各9克,玄胡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先期,由肝肾亏损,相火妄泄,湿热内蕴,带脉失约所致者。
先期经验方二:清热凉血,兼益肝肾
【组成】细生地、白薇各15克,当归、丹皮、刘寄奴、海螵蛸、炒杜仲各12克,凌霄花5克,黄芩炭、茜草、香附各9克,乌药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先期,由肝郁化热,蕴伏于血分,热迫血行,久损及肾所致者。
11.韩冰
安冲饮:滋阴降火
【组成】伏龙肝30克,炒蒲黄、女贞子、墨旱莲、生地黄各15克,当归、白芍、侧柏叶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如月经来潮第1~3日改服养血通经之品,第4日起仍服本方。
【主治】阴虚火旺而偏于阴虚之月经先期。
12.韩百灵
清热养阴汤:滋肾阴,清虚热
【组成】生地、黄芩、地骨皮、知母、麦冬、白芍、杜仲、阿胶、续断、桑寄生。
【用法】水煎服。
【主治】阴虚内热引起的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颧红、头晕眼花、耳鸣、腰酸、盗汗、大便秘、小便赤等,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3.孔伯华
先期汤:清热凉血,滋肝调经
【组成】莲藕30克,生牡蛎24克,石决明、赤小豆各18克,萆薢、滑石各12克,橘核、玄胡、黄柏、生侧柏叶、血余炭、知母各4克,莲子心5克,炒丹皮、旋覆花、生赭石各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症见月经先期,行而自已,脉弦数兼滑,左关较盛。
14.卢国治
肝肾阴虚先期方:滋阴潜阳,润燥清热
【组成】全当归、大熟地各15克,生白芍、生龟板、生玉竹各13克,肥知母、地骨皮、阿胶、麦冬各10克、盐川柏8克,炙甘草4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肾阴虚阳旺型之月经先期。症见头昏眼花,口干咽燥,骨蒸发热,梦寐不安,腰痛腿软,乏困无力,经期超前,量多色红,腹痛喜按,舌质边尖赤,苔薄白,脉弦细数,两尺浮滑。
【加减】出血量多者,加仙鹤草15克、侧柏炭10克;腰痛明显者,加炒杜仲16克、桑寄生13克;腹胀痛者,加制香附10克、炒青皮8克。
肝经郁热先期方:泻肝解郁,理气活血
【组成】益母草15克,全当归、生白芍各13克,焦山栀、粉丹皮、细生地、玄胡各10克,龙胆草、炒黄芩、炒青皮各8克,生甘草4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经郁热型之经行先期,症见头昏面赤,口干欲饮,后背恶寒,胸肋胀痛,夜多烦躁,少腹冷痛,大便燥结,小便黄赤,经血量多而色褐,有血块,舌淡红,苔黄燥,左关弦大有力,右沉弦而实。
肝旺心脾两虚型先期方:疏肝益脾,清热宁心
【组成】当归、熟地各15克,白芍、醋柴胡各8克,龟板、玉竹各13克,知母、地骨皮、阿胶、麦冬各10克,黄柏8克,炙甘草4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少腹痛者,加川楝子10克、炒青皮8克;肝郁得解,热退者,去醋柴胡、粉丹皮、焦山栀,加怀山药13克,柏子仁、地骨皮各10克;心慌烦躁难以入睡者,加生龙骨25克;头晕者,加珍珠母15克。
15.刘奉五
安冲调经汤:平补脾胃,调经固冲
【组成】生牡蛎(先煎)30克,怀山药15克,乌贼骨、熟地黄各12克,白术、石莲、川续断、椿根皮各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脾肾不足,夹有虚热引起的月经先期,月经频至或轻度子宫出血。
16.毛美蓉
育阴调经汤:育阴调经
【组成】生地30克、地骨皮12克、白芍15克、女贞子12克、墨旱莲20克、制首乌15克、枸杞10克、山药20克、太子参15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由肝肾阴虚引起的月经失调。
【加减】内热盛者,加丹皮、知母;郁热重者,加川楝子、玫瑰花;阳亢者,加钩藤、生石决明;出血量多,经行不止者,加阿胶、荆芥炭。
17.钱伯煊
琥珀调经汤:补气阴,强冲任,兼通膀胱气化
【组成】生地黄、狗脊、川续断、阿胶、车前子各12克,白芍9克,人参、白术各6克,炙甘草、艾叶、小茴香各5克,琥珀末(冲服)4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冲任不固,膀胱气化失宣所致的月经先期。症见月经先期,色黑量少,神倦腰痛,时觉口干,大便秘结,舌苔微剥,中黄边白,脉沉细弱。
补虚调血汤:补气养血,兼调冲任
【组成】炒谷芽12克,山药、扁豆、白芍、当归、枸杞各9克,炙甘草、木香、陈皮各3克,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
【主治】用于气血不足,冲任失调所致的月经先期。症见头晕纳差,舌淡苔黄腻,脉弦细。
18.裘笑梅
三黄忍冬汤:清热,凉血,止血
【组成】忍冬藤15克,贯众12克,黄芩、黄柏各9克,川连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热之月经先期,量多或崩漏。
19.王潮宗
清热凉血汤:清热凉血
【组成】地骨皮、茯苓各20克,生地黄50克,黄芩、黄连、青蒿、白芍、丹皮各15克,黄柏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用于月经先期,量多色紫、质稠粘,夹血块,心烦胸闷,喜冷恶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有力。
解郁调肝汤:疏肝解郁
【组成】当归、茯苓、白术、柴胡、丹皮、焦山栀、茜草炭、醋制香附、青皮、薄荷、生甘草各15克,木香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用于月经先期,经色紫红,夹有瘀块,精神抑郁,胸闷不舒,时有潮热,肋胀痛或窜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0.王渭川
阴虚血热先期方:养阴清热,调固冲任
【组成】益母草、生谷麦芽各24克,鸡血藤18克,生地黄、菟丝子、桑寄生、瓜蒌皮各15克,地骨皮、白芍、薤白各12克,当归、丹皮、白薇、制香附各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先期(阴虚血热型),由冲任不固引起者。
血虚有热先期方:益气固冲,清热除湿
【组成】红藤、蒲公英、益母草、党参各24克,鸡血藤18克,女贞子、墨旱莲各15克,茯苓、白术、白芍、地骨皮各12克,丹皮、椿根皮各10克,琥珀末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先期(属血虚有热,脾虚湿困型),症见月经颜色深、白带多、纳差乏力、舌质淡、无苔、脉弦滑。
心脾气虚先期方:益气祛湿,佐以调冲
【组成】党参、生黄芪、仙鹤草各60克,夏枯草30克,红藤、蒲公英、龙眼肉、鱼腥草各24克,鸡血藤18克,桑寄生16克,菟丝子15克,蒲黄炭、血余炭、鸡内金、山楂各10克,琥珀末、槟榔、广藿香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周6剂,连服2周。
【主治】月经先期(心脾气虚型),症见湿热蕴结下焦,冲任失固,月经先期,血量多,赤白带下。
21.王季儒
调经凉血汤:清热凉血,活血调经
【组成】生地黄12~30克,丹皮、知母、黄柏、泽兰各10克,丹参、益母草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服,早、晚分服。
【主治】血热型之月经先期,量多色紫,质黏稠,舌质红,脉数。
【加减】血量多,加珍珠母、茅根各30克,杭白菊12克;甚者加莲房炭20克、芙蓉花叶12克;胸肋及乳房胀痛,加柴胡、橘叶各5克;腹痛,加玄胡10克,川楝子6克。
22.夏桂成
五味调经散:活血,化瘀,调经
【组成】益母草15克,丹参、当归、赤芍、制香附各10克,艾叶、山楂、合欢皮、五灵脂、川续断、甘草各6克。
【用法】经前2~3日,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经来止服。
【主治】月经先期,色紫红、大血块、小腹作痛、胸闷、烦躁、口渴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加减】小腹作胀,加乌药、青皮、陈皮各6克,小茴香3克;小腹冷痛,加肉桂、吴茱萸各3克。
加味失笑散:清热,凉血,活血
【组成】益母草15~30克,茜草15克,五灵脂(或生或炒合用)、大蓟、小蓟、炒当归、赤芍、白芍各10克,蒲黄(或生或炒合用)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经郁热、夹瘀所致的月经先期。
【按】本方一般与丹栀逍遥散合用,治疗瘀热出血疗效较好。
23.徐玉琳
刘寄奴散:清热化瘀,固冲止血
【组成】贯众炭、大小蓟各30克,杭菊、川续断、藕节各15克,刘寄奴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素有月经先期,阴道出血或多或少,崩下发病急,有血块,腹痛拒按,舌红、苔薄、脉弦。
【加减】腹痛,加失笑散。
24.杨宗孟
调经汤:养阴补肾,酸敛肝阴,生发肝阳,凉血止血,固精益气,凉血滋阴
【组成】女贞子、地榆炭各50克,墨旱莲、生地黄、白芍、山药各25克,侧柏叶20克,乌梅、黄芩、荆芥穗炭各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郁肾虚之经漏,风阳妄动之月经先期,带下等证。凡属肝郁肾虚型崩漏,用之得当疗效确切。
【加减】气虚,加党参25克、白术15克;脾肾气虚之暴崩不止,加补骨脂、赤石脂各25克;夹瘀,加茜草20克、乌贼骨40克;心血不足,加麦门冬25克、五味子15克;腰痛,加杜仲、川续断各15克。
25.朱南孙
柴芍调经汤:清热养阴,调气理血
【组成】女贞子、白芍、白茅根各12克,地榆、香附、地骨皮、麦门冬、墨旱莲各10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先期,经血量多或非时出血(少量)。
【加减】本方适用于因血热所致之月经先期,经血量多及轻微的非时出血诸证。实热者,酌加丹皮、青蒿、黄柏;虚热者,宜以生地黄、地骨皮为主,配滋阴壮水之阿胶等养血柔阴之品,当自可收功;郁热者,可以本方与丹栀逍遥散合参化裁以治之。
【按】月经先期,行经量多,特别是因血热所致者,进一步发展为崩漏,故治本病应以防微杜渐着眼,在上方调经的基础上,随证加入丹参、牡蛎、槐花、椿皮诸品。
26.朱小南
三地汤:养阴清虚热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地骨皮、枸杞、丹参、玄参、阿胶、女贞子、黄芪、杜仲各9克,白术、青蒿、白芍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月经先期,症见经行超早,量多色淡,胸闷心悸,腰酸肢楚,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颧红、舌红、苔薄黄,脉虚数。
27.张琪
参芪调经汤:平补脾肾,调经固冲
【组成】太子参、怀山药、黄芪、乌贼骨各15克,白术9克,枸杞12克,石莲子、川续断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月经先期量多、腹痛、气短、乏力、血红蛋白偏低者。
28.章次公
二萸汤:温宫调经
【组成】吴茱萸5克,山茱萸、菟丝子、巴戟天、制香附、补骨脂、艾叶、台乌药各9克,阿胶珠1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月经先期,少腹胀,经色淡如赤豆水,手足不温。
补肝益肾汤:益气养血,补益肝肾
【组成】阿胶、熟地、桑寄生、茯神各12克,党参、川续断各9克,当归、震灵丹(分两次吞服)、川芎各6克,五味子5克,炮姜炭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月经先期,量多色鲜,面容与脉呈虚象。
调经止血汤:补益肝肾,止血调经
【组成】熟地黄15克,益母草、仙鹤草、苎麻根、桑寄生各12克,生茜草9克,乌贼骨18克,川芎6克,红花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月经先期,淋漓半月,量多色鲜或紫,腰背酸软。
29.郑惠芳
四物柏骨汤:清热凉血,健脾固涩,调经
【组成】生熟地各12克、炒白芍15克、当归6克、元参18克、黄柏6克、白术12克、五味子12克、生龙骨30克、地骨皮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先期日久不愈属血热者。
30.郑长松
经验方:健脾温肾,补气养血
【组成】生黄芪、熟地黄各30克,菟丝子20克,当归、白芍、党参、炒白术各15克,茯苓、川续断各12克,川芎、炒杜仲各10克,陈皮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肾阳衰,气血俱虚,统摄闭崩失职之月经超前。
【加减】小腹冷痛者,加小茴香10克,肉桂3克,以助火驱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