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过得比你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3 回忆:我的耕作史

看书上写马云和李嘉诚的故事的时候,经常会提到马云当年做DM小报发行以及在西湖畔教别人学英语,李嘉诚如何做小本生意、四海飘零,甚至写那些成功的艺人或者光鲜的明星一定少不了北漂的经历,以及住地下室吃方便面的细节,我知道这些铺垫都是为了说明成功是多么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或者说只有艰辛努力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一些。

我说我的耕作历史,或者说种田的经历,肯定不是通过矫情地表现自己曾经的不容易和弱势来比对现在,因为现在我依然是一个弱势的耕作者,只是作物的对象从麦苗谷子换成了一行行文字。

相对而言,对于种菜,我是有基础的,并非仅仅的心血来潮或附庸当下。

有很多年,在渭北旱塬上,我和我的农民父母一直在“修地球”,尽管只是业余,那时我的主业是上学念书考大学。

我们种过麦子、谷子、玉米、芝麻、黄豆、红薯、棉花、蓖麻等,还栽过桐树、榆树、桑树、香椿、苦楝树、苹果、花椒,当然,也收获过这些植物。

那时的耕作,绝对仅仅是为稻粱谋,绝无半点儿浪漫和诗意,留给今天的印象只是汗水、贫瘠、面朝黄土背朝天等关键词。

那时年龄还小,我大多干活是出工不出力,倒不是偷奸耍滑,真是力量有限。

而对父母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全部希望,是像孩子一样重要的东西,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辛劳都投入此间。

那时没有大型的机器,就是有,老家窄小的地块也用不上,大部分的农活都靠人力,连牛和骡子等大力牲畜也极为罕见,马更是没有见过。

春天的时候要拉粪,用架子车一车一车地拉,要犁地,靠人拉犁铧,纤绳经常会勒进肩头,或者就是一锹一锹地翻,汗如雨下。

播种相对来说就是个技术活,需要吃苦的同时还讲究把式,深浅、稠稀,农事天象的选择,边边角角都要种到,这是种植环节最重要的。

种子下地,就眼巴巴地盼着它发芽,然后要间苗、锄地、追肥。

收获的时候,欣喜中还要“龙口夺食”。

我在父母主导的耕种篇章里,书写着添油加醋或者拾遗补阙的小文章。我看他们辛劳地付出,可怜地收获,看他们绞尽脑汁地幻想这五六亩地能改变家庭的生活,想着法儿进行各种种植的尝试。

甚至,为了改善干旱的土地面貌,他们是村里比较早的办了几千块钱贷款打简易机井的农户。

可黄土地实在是太贫瘠了,孕育不了我们太多的梦。

父母却从不抱怨生活和土地。

父亲那时常常蹲在地头抽“大雁塔”,一种最低档的纸烟,只要没事,就会扛着铁锹去地里,平地,敲土坷垃。

作为农民,他对土地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尊重,这一点,我记住了。

母亲从来都不会计较收成的多少,她似乎有一双神奇的手,总能从盛面的箩面柜里搜刮出面粉,和着其他林林总总的食物,为孩子们变出好吃的东西。

对土地,她是知足的,我也记住了。

父母是我年少时候的偶像,他们的过往就是我的历史,如果说我随父母敲边鼓耕种的时光是命中注定的一段路程,我想,我是幸福的,至少,它让我很早就熟悉了家乡大地上那些难能可贵的绿色植物,也从心底培养了与它们的情感。

那是滋养我生命本核的东西,那是我在踟蹰无助时疗伤最好的依靠。

失去了故乡的自己在城市里飘摇,居然没有一块能种植粮食的土地,只有一块巴掌大的“花园”,于是,改造之后,我决定好好种菜,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