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新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4 利己心是巨大无比的 它压倒所有一切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

故能成其私

本章主旨:在教人效法天地的无私精神,做到先人后己,辩证地指出了只有先忘我,不求其荣华富贵。为国为民、不争、顺应自然天道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本来没有期望过的私利。这是客观因果的反应而非有意识的、功利的追逐。

天地是长久生存着的,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是因为天地无私不为自己而活着。这里引申出天地的无私进而引出圣人无私,正是从天地无私中派生出来的。以此推理是同一个逻辑,所以反而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圣人效法天地的无私,把自身的位置放在众人的后面,把自身的生死、利害等不放在心上,旨在指出有德之士只有这样做才能赢得众人的拥戴和尊敬,使自己生存而安然无恙。也就是先老百姓忧而忧,先老百姓乐之后而乐,如此一来,则尽得人心。

这难道不正是因为圣人“后其身”和“外其身”而自私吗?所以圣人因众人的成全反而得到无意所求的私利。道出了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公心和私利的平衡法则。

利己心无论在动物还是在人类,都与人类和动物的内核、本质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出自利己之心。在动物身上,我们看到生活意志比在人身上表现得更为赤裸裸,可是,在人类身上,却蒙上许多知识的外衣,而且,由于人有掩饰的能力,所以生活意志隐而不露。

在此过程中,意志的具体表现还是决定于刺激。与理性俱来的是思考,囊括着过去和未来的全景,从而便有考虑、忧虑,有事先筹划的能力,有不以当前为转移的行为,最后还有对于自己如此这般的意志决断完全明晰的意识。

人们希望绝对地保住自己的生存;希望自己的生存绝对地摆脱一切苦痛,这些包括所有的匮乏和欠缺;希望保持最大限度的健康与舒适;希望享受有能力享受到的一切快乐;并且尽可能地在自己身上培育出多一些享受多种乐趣的能力。

凡是妨碍他们为了利己所做出的努力,都会招惹他们的厌恶、愤怒和仇恨,他们就像对待仇敌一样地必欲去之而后快。如果可能,人们会希望享受到所有一切,拥有所有一切;既然这并不可能,那人们就至少可以控制一切:“一切都是我的,别人什么都没有”就是他们的格言。利己心是巨大无比的,它压倒所有一切。

如果一个人要在自己遭受毁灭或者世界其他人遭受毁灭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那绝大多数人将做出何种选择,是用不着我说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己为这一世界的中心,把所有一切都与自己搭上关联。

每个人对自身的成全和高度的关注,对别人一般都是漠不关心的,都唯独只把自己视为真正、实在的,而其他人则在不同程度上只被视为虚幻的影像。究其实,这都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直接体会到自身,而对于其他人,那只是间接通过自己头脑中其他人的表象加以了解,也就是说,由于每一个人的意识在本质上就是主体性的,所以,每一个人的自身就是全部的世界。《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第131页第二段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和利己心司空见惯,人们以聪明和礼貌遮掩起彼此的恶意。人们流于表面的礼貌旨在遮住人的利己心,而有计划的掩饰则被视为虚伪的行为。虽然如此,人与人之间的恶意仍不时显露出来。

一个主要的源泉就是嫉妒,或者毋宁说,嫉妒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恶意,这种恶意在看到别人享有幸福、财产,或者具有优点、长处时就会受到刺激。人们无法完全摆脱得了这种嫉妒,如果因别人的个人素质而起,那是最难根除,也最是恶毒,因为在这种情形里,并没有给嫉妒者留下哪怕一丝希望。

同时,这种嫉妒也是最下作的,因为嫉妒者憎恨的是他本来应该崇敬和热爱的东西。但现实就是这样:人们似乎最嫉妒,那些振翅飞升,远离囚笼的人。

在某些方面,嫉妒的相反就是幸灾乐祸。但心生嫉妒是人之常情,对别人的痛苦幸灾乐祸的心理,更确切地显示出这个人的卑劣、恶毒的内心和道德上的一无是处。《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第135页第二段

一有机会,幸灾乐祸就会现身为残忍的行为。没有什么比残忍从根本上更刺激起我们道德上的厌恶感。我们可以原谅任何其他的越轨行为,但残忍却是无法饶恕的,原因就在于残忍恰恰是与同情相反对立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节奏加快,修行和修身变得越来越重要,新常态的心,应该有个心常态。保持那份简单和纯粹,善利万物而利他,而非被遮羞的利己心蒙蔽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