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946西方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9年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946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5×6=30分)

1总需求

答: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上升时,总需求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水平就上升。

由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Y-T)+I(r)+G和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P=L(r,Y)可以求得总需求函数。如果AD表示总需求,P表示价格水平,总需求函数可写成AD=AD(P)。

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物价水平P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Y之间的关系。由于价格和国民收入呈反向关系,所以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伯特兰竞争

答:伯特兰竞争是一种价格竞争的寡头模型,模型假设厂商经营同质产品,有着相同的成本。厂商运用价格手段,通过价格的提高、降低和不变以及对竞争者定价、变价的灵活反应等,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的一种竞争方式,在此情况下,厂商行为就和完全竞争一样: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3理性预期

答: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人们可以最好地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现在政府政策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预期。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它的含义有三个: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所作决策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作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预期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理性预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假设(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市场出清和自然率),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4价格歧视

答:价格歧视是指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垄断力量,因此,垄断者可以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索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价格歧视可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其中,一级价格歧视也被称为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并且这些价格是因人而异的;二级价格歧视也称为非线性定价,是指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品,即每单位的价格不是不变,而是取决于购买的数量;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不同的购买者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产品,但卖给特定个人的每单位产量按相同的价格出售。

5市场出清

答:市场出清指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同时实现供求平衡的市场状态。作为经济学分析的一个重要假说,该假说认为,市场上价格机制的自我调节能够让市场自发的实现供求均衡,即市场出清的状态。在商品市场上,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动而迅速变动,即供大于求时,价格迅速下降,供小于求时,价格迅速上升,通过价格迅速的调节,商品市场可以经常处于供求平衡的出清状态。同样,要素市场上,要素价格随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动而迅速变动,即供大于求时,要素价格迅速下降,供小于求时,价格迅速上升,通过要素价格迅速的调节,要素市场可以经常处于供求平衡的出清状态。当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都出清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市场出清假说的基本前提是价格与工资具有完全的弹性。凯恩斯主义以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这一假说证明了市场调节的完善性以及充分就业的必然性。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否认了市场出清假说,论证了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经济中必然存在失业与生产过剩的危机,并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于经济学界的理性预期学派又重新接受了市场出清假说,并把它与理性预期假说作为基本前提来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证明市场机制的完善性。

6柠檬产品

答:柠檬产品是次品的意思,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罗夫提出。柠檬产品会导致柠檬市场效应。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解决对策主要是加强信息的对称性,使交易双方获得客观的、准确的产品信息。

二、计算题(8×5=40分)

1证明M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

证明:AC曲线和MC曲线的关系可以用数学证明如下:

由于Q>0,所以当MC<AC时,AC曲线的斜率为负,AC曲线是下降的;当MC>AC时,AC曲线的斜率为正,AC曲线是上升的;当MC=AC时,AC曲线达到极值点,即M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

2用拉格朗日方法证明消费者均衡:MUX/PX=MUY/PY

证明:设消费者效用函数为U=U(X,Y),预算约束为PXX+PYY=I。因此,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L(X,Y,λ)=U(X,Y)+λ(I-PXX-PYY)。

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L/∂X=MUX-λPX=0

∂L/∂Y=MUY-λPY=0

∂L/∂λ=PXX+PYY-I=0

得:MUX/PX=MUY/PY,此即为消费者均衡条件,表示为了实现最优化,消费者从消费X或Y的最后一单位货币中获得的效用必须相等。

3假定1和2两个厂商的成本函数分别是C1=2Q12+20Q1和C2=Q22+150Q2-2Q1Q2,其中厂商1的生产有外在性。请计算:

(1)如果每个厂商按其私人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P=200来确定产量,它们的产量和利润分别是多少?

(2)如果它们按社会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确定产量,它们的产量和利润分别是多少?

(3)如果厂商1因此而亏损,政府应给他补贴多少?

解:(1)厂商1的边际成本为MC1=dC1/dQ1=4Q1+20;

厂商2的边际成本为MC2=∂C2/∂Q2=2Q2+150-2Q1

由于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所以每个厂商的最优产量决策应当满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即:4Q1+20=200、2Q2+150-2Q1=200。

联立以上两式解得Q1=45,Q2=70,每个厂商的利润为:

π1=PQ1-C1=200×45-2×452-20×45=4050

π2=PQ2-C2=200×70-702-150×70+2×45×70=4900

(2)社会成本函数是私人成本函数之和,即C=2Q12+20Q1+Q22+150Q2-2Q1Q2

令社会边际成本函数等于市场价格,就有:

∂C/∂Q1=4Q1+20-2Q2=200

∂C/∂Q2=2Q2+150-2Q1=200

联立以上两个式子解得:Q1=115,Q2=140。

每个厂商相应的利润为:

π1=200×115-2×1152-20×115=-5750

π2=200×140-1402-150×140+2×115×140=19600

(3)假设政府对亏损单位的产品每件补贴S1,则其成本函数变为:C1=2Q12+20Q1-S1Q1

令私人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得4Q1+20-S1=200。

由于政府补贴的目的是使得厂商生产帕累托有效数量的产品,所以补贴后,厂商的最优产量应当是Q1=115,代入4Q1+20-S1=200中得:4×115+20-S1=200。

解得:S1=280。所以,政府的总补贴S1Q1=280×115=32200。

4假定牧地有一群奶牛,养牛的边际成本为5000元,当销售价格为10000元,销售量为0,每降低10元,销售数量增加一个单位。

(1)当此牧地为公共物品时,求利润最大时,奶牛的价格、销售数量、利润。

(2)当此牧地为私人物品时,求利润最大时,奶牛的价格、销售数量、利润。

解:由题可得奶牛市场需求曲线为:P=10000-10Q。

从而可得:厂商养牛的总收益为TR=PQ=(10000-10Q)Q=10000Q-10Q2

边际收益为MR=10000-20Q;

边际成本为MC=5000。

(1)当此牧地为公共物品时,最大利润原则为P=MC=5000,即:5000=10000-10Q。

解得:Q=500,此时利润π=TR-TC=PQ-TC=10000Q-10Q2-5000Q=0。

(2)当此牧地为私人物品时,最大利润原则为MR=MC,即有:5000=10000-20Q。

解得:Q=250。

从而价格:P=10000-10Q=7500(元),利润为:π=10000Q-10Q2-5000Q=625000(元)。

5(1)每年国民的平均收入如表1所示,居民的消费按照生命周期理论进行,每个年份的消费数量都是均等的,填写表格。

表1

(2)当政府每年要收取200元税收的时候,请重新填写上表,并请通过(1)(2)的对比说明税收对国民储蓄的作用。

解:(1)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假定消费者生活T年,初始财富为W,一生中赚到的收入为RY,则消费者每年的消费为:C=(W+RY)/T。

在本题中,W=0,RY=4000+3000+2500+1500=11000,T=5,可得:C=11000/5=2200。

从而可依次得每年的消费、储蓄和储蓄率如下表所示。

(2)若政府每年征收200元税收,相当于消费者每年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减少200元,从而可得:

由此可见:税收对国民储蓄没有影响,只减少了国民消费。

三、简答题(10×5=50分)

1试述市场机制是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因。

答: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作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机制下,生产什么样的商品,采用什么方法生产以及生产出来以后谁将得到它们等问题都依靠供求力量来解决。市场机制还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等。论证市场机制是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即亚当·斯密的“看不见手”原理,可以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如何满足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入手。

(1)对消费者而言,任意一个消费者例如A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效用最大化条件是对该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即有:MRSXYA=PX/PY

同样地,其他消费者如B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效用最大化条件亦是对B而言,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即:MRSXYB=PX/PY

由以上两式可得MRSXYA=MRSXYB,这就是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式。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2)对生产者而言,在完全竞争经济中,任意一个生产者例如C的利润最大化条件之一是对该生产者来说,任意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这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即有:MRTSLKC=PL/PK

同样地,其他生产者如D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条件是对D而言,任意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这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即:MRTSLKD=PL/PK

由以上两式可得:MRTSLKC=MRTSLKD,这就是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式。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要素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综合在一起。由于X商品对Y商品的边际转换率是:MRTXY=|ΔX/ΔY|,它表示增加ΔX就必须减少ΔY,或者,增加ΔY就必须减少ΔX,因此,ΔY可以看成是X的边际成本(机会成本);另一方面,ΔX也可以看成是Y的边际成本。如果用MCX和MCY分别表示商品X和Y的边际成本,则X商品对Y商品的边际转换率可以定义为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的比率:MRTXY=|ΔX/ΔY|=|MCX/MCY|。

由于在完全竞争中,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于是有:PX=MCX,PY=MCY,即有:MCX/MCY=PX/PY。再由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MRSXY=PX/PY,即得:MRSXY=PX/PY=MRTXY

该式即是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2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些什么优点?

答:(1)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从而调节货币存量的一项业务活动。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有:影响货币存量和市场利率;利用证券买卖来稳定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抵消市场自发波动因素的干扰,进而达到稳定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的目的。

(2)作为货币政策的最主要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有以下为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明显优点:

能按中央银行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或变动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其借款数量。

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

操作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的步骤也可随意安排,更便于保证准备金比率调整的精确性。

不像法定准备金率及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准备金率及贴现率不是那样可以轻易变动),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容易逆转。

3说明影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因素及其原因。

答: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国际收支平衡表最终必须实现平衡,而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并不意味着该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如果一国自主交易项目中贷方数字之和等于借方数字之和,则该国的国际收支就是平衡的,否则,就是不平衡的。影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因素及其原因有:

(1)经济周期。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最终会使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不平衡。这种由经济的周期性变化而生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周期性不平衡。

(2)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对国际收支的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进出口结构的变化实现的,一国的进出口结构直接影响着贸易外汇的收支,从而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合理的进出口结构将导致贸易收支的不平衡,从而引发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3)国民收入的变化。国民收入变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对于对外需求的增减来实现的,一国民收入的增加,将导致一国贸易支出和非贸易支出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减少,则贸易支出和非贸易支出都会减少。

(4)一国币值的高低。本币币值高估,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结果将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币币值低估,则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而进出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外贸收支的变化,最终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在上述四个基本因素,由经济周期和经济结构所引起的不平衡一般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因而这两种不平衡又称为持久性不平衡。

4试用外部经济的原理说明存在环境污染的原因。

答:外部性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从外部经济的原理,环境污染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

(1)环境保护具有正的外部性。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独享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却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补偿。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会产生广泛的“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即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为环保行动付费而会乐意坐享其成。这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

(2)污染行为本身具有负外部性。污染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环的市场主体所独享。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即污染问题的出现。

上述分析表明,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是污染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5请用制度相关原理说明我国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

答:制度是影响和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出于我国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关配套制度上的短缺,使我国在技术创新上的许多举措最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贯彻。具体而言我国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方面的原因有:

(1)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意识,不重视企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使得企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人才为本,高层次科技研发人员的缺乏必然会大大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税收制度不合理。目前我国对于企业的税收制度还不是很合理,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支持力度还有待缺乏,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过高,从而使得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

(3)缺少规范的融资制度。一项自主的技术创新,从最初的构想开始到形成产业,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过程,银行通常不愿提供贷款,一般投资者也不愿出资支持。目前我国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除了不符合生产需要或技术不成熟外,主要是缺乏风险投资的支持,融资难的问题始终缺少化解的良方。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多年来通过立法和改革金融、证券市场制度,为高科技企业融资创造了各种便利条件,诸如政府担保贷款、初级股票市场融资、代理融通公司融资、租赁融资以及各种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等。

(4)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水平低下。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衔接紧密度不强、侵权打击力度不大、维权成本过高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中的普遍现象,我国知识产权的执法体制、司法体制以及行政程序同司法程序的衔接与协调都存在问题。

四、小论文(30分)

请围绕“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与挑战”写一篇小论文。(1500字左右)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经济全球化对任何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有利,也有弊。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给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由于信息技术使空间距离极大地缩短,几乎使得在产地之间“天然的”竞争界限的地理距离失去了意义,于是世界各地彼此都是潜在的竞争者,相互争夺正在变得短缺的资本投资和相应的劳动岗位,后两者通过纳税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得以实现。同时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发展中国家能富裕起来。

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复杂的计算机程序,有助于人们消除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发展中国家通过卫星通信可以及时了解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从互联网上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和宝贵的知识,因此,商品、服务、资金、思想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自由、快捷,这就给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很大益处。

全球化意味着世界整体福利的增加和机会的增加。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也能得到一份机会。

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如市场的扩大使比较优势拥有更多的实现机会,要素的流入使闲置资源得以利用,直接投资有利于加速发展中国家先进产业的形成。

全球化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经济全球化使整个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有利于克服发展中国家封闭、保守、狭隘的观念,促进各国、各民族之间物质、文化和人员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和友谊。

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

(2)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

增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风险。由于历史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国际经济风险面前更脆弱。迄今为止的国际金融体系,是以发达国家的利益为基础形成的,本身既没有反映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防范金融风险。经济全球化只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而使自己更富强的舆论工具。

发展中国家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差异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与南北两极分化。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权力集中在几乎不受任何监督控制的少数几个经济单位的手里,如跨国以及跨地区的公司企业、全球信息通信网络等。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权力受到全球和地区机构及其规则的限制。跨国经济网络突破了国界、市场,强大的跨国公司以及代表各种信仰和利益的国际和地区非政府组织都在入侵本来应属一个国家的领地。

国际游戏规则对发展中国家越来越不利。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总体上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这类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也是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的。某些经济发达的大国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给不按其意愿行事的发展中国家造成很大经济困难,甚至使有些国家的产业陷人绝境。发达国家还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帮助和推动经济、政治改革为借口,试图把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

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过度开发与破坏。有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的生产活动和污染技术利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压低工资并迫使劳动者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这都是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恶劣后果。

(3)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举措

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除了正视和积极参与之外,别无选择。

中国决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带来风险,就置身事外,甘当观潮派。一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同时必须树立起全球意识,具有世界眼光,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全球化进程,借助世界经济的舞台,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不能对全球化抱盲目乐观的态度,不应把全球化理解为西方强国会自动放弃强权政治和掠夺政策,以为从此便天下太平、世界大同,而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