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十月联考)心理学部分配套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8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灵感出现在创造活动的(  )。

A.准备期

B.豁朗期

C.酝酿期

D.验证期

2.提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心理学家是(   )。

A.弗洛伊德

B.达尔文

C.詹姆斯

D.麦独孤

3.一般说来,将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使个体的行为动机(  )。

A.强化

B.提高

C.形成

D.降低

4.下列属于封闭的动作技能是(  )。

A.击剑

B.跳水

C.打篮球

D.拳击

5.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的智力在同龄群体中所处的(  )。

A.位置

B.高度

C.方向

D.关系

6.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的心理学流派是(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认知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7.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8.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  )。

A.同化

B.动作

C.适应

D.成熟

9.熟悉英语的人,在阅读英文材料时,可以一目十行,这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现象叫(  )。

A.真动知觉

B.时间知觉

C.似动知觉

D.错动知觉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______。

2.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______。

3.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为______。

4.在意志行动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的是______。

5.最基本的言语形式是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标准化测验

2.知觉

3.再造想象

4.技能

5.液态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2.简述维果斯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分析。

3.简述观察及其品质。

4.简述概念掌握的途径。

5.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6.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根据遗忘的两种理论,谈谈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

2.结合实际阐述如何识别学生情绪以及如何让学生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

3.根据四种基本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的典型表现,谈谈如何根据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2008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灵感出现在创造活动的(  )。

A.准备期

B.豁朗期

C.酝酿期

D.验证期

【答案】B

【解析】创造思维的过程可分为准备期、豁朗期、酝酿期和验证期这四个阶段。其中豁朗期是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种现象也称为灵感。

2.提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心理学家是(   )。

A.弗洛伊德

B.达尔文

C.詹姆斯

D.麦独孤

【答案】A

【解析】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3.一般说来,将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使个体的行为动机(  )。

A.强化

B.提高

C.形成

D.降低

【答案】D

【解析】归因理论认为行为的成败可以归因于内部或者外部,可控或者不可控。如果将行为的成败原因归因于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如机遇等,则会使个体的行为动机降低。相反,如果归因于内部的和可控的因素,如努力等,则会使个体的行为动机提高。

4.下列属于封闭的动作技能是(  )。

A.击剑

B.跳水

C.打篮球

D.拳击

【答案】B

【解析】按动作进行过程中情境是否变化,可分为封闭的动作技能和开放的动作技能。封闭的动作技能是指外部情境在本质上相同的情况下,动作始终如一的技能,它主要依靠内部的、由本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如体操、发扑克牌、游泳等。开放的动作技能是指动作随外部情境改变而作相应变化的技能,它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正确地感知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如打乒乓球、篮球等。这种技能要求人们具有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能力和对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

5.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的智力在同龄群体中所处的(  )。

A.位置

B.高度

C.方向

D.关系

【答案】A

【解析】离差智商的计算式IQ=100+15*(X—M)/SD,它反映各个体的智力在同龄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6.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的心理学流派是(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认知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答案】D

【解析】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用实验方法研究行为。A项,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B项,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处理系统,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人类行为的。C项,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7.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答案】C

【解析】实验法是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8.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  )。

A.同化

B.动作

C.适应

D.成熟

【答案】B

【解析】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9.熟悉英语的人,在阅读英文材料时,可以一目十行,这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C

【解析】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理解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该题中熟悉英语的人,因为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在阅读英文材料时,相对于不熟悉英文的人,可以一目十行的阅读,这说明了他们利用了知觉的理解性。

10.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现象叫(  )。

A.真动知觉

B.时间知觉

C.似动知觉

D.错动知觉

【答案】C

【解析】似动知觉又称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A项,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B项,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D项,错动知觉是指物体本身没有动,而人们却知觉为动的物体,如诱导运动、自主运动等。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  )。

【答案】意志过程

【解析】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即在客观事物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  )。

【答案】语言

【解析】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劳动使人类心理有了产生的必要,使人类的心理有了产生的可能。而语言是人类祖先在社会劳动和社会交往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一经产生,又对人类的心理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的心理产生了质的飞跃。

3.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答案】功能固定(功能固着)

【解析】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人在解决一些常规问题时,常采用已掌握的解决同类事物的方法,从而加速了问题的解决。相反,在问题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采用一些已经掌握的、熟悉的方法有时就会使问题解决出现困难。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功能固定”是指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他作用,特别是最初受到的它的功能影响更大。如人们看到钳子是钳东西的,很难想到它还能当锤子使用。

4.在意志行动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的是(  )。

【答案】第二信号系统

【解析】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二是抑制。在实际活动中,意志对行动的发动和抑制作用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意志不仅调节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心理状态。巴甫洛夫认为,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词在人的意志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5.最基本的言语形式是(  )。

【答案】对话言语

【解析】对话言语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直接进行交际时的言语活动。如聊天、座谈、辩论等。它们是通过相互谈话、插话的形式进行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标准化测验

答:标准化测验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如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等等。要与心理测验的标准化相区分。心理测验的标准化是指心理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等程序的一致性,且要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及常模资料。心理测验的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施测和评定过程。

2.知觉

答:知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映,具有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和选择性的特点。

3.再造想象

答:再造想像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例如,建筑工人根据建筑蓝图想像出建筑物的形象;机器制造工人,根据机器图纸想像出机器的主体结构等。再造想像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再造想像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人们摆脱狭小的生活圈,形象地掌握不曾感知或无法感知的事物。

4.技能

答: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技能包括在知识经验基础上,按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技能,也包括按一定的方式经多次练习使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技能,即技巧性技能或熟练技能。

5.液态能力

答:液态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而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先天禀赋。液态能力是能适应不同的材料并与先天经验无关的一般能力。例如瞬间记忆、思维敏捷性、反应速度、知觉的整合能力等都属于液态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答: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1)兴奋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

(2)抑制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

(3)尽管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作用是完全对立的,但它们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某一部位有时兴奋占优势,有时抑制占优势。对于整个大脑,清醒时兴奋占优势,睡眠时抑制占优势。如在食物作用下,有关控制唾液反射的中枢发生兴奋,就会引起或加强唾液分泌;如果有关控制唾液反射的中枢发生抑制,则唾液分泌就会减少或停止。

2.简述维果茨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分析。

答: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最近发展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3)学习的最佳期限。维果茨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3.简述观察及其品质。

答:(1)观察的定义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过程实质上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复感知的过程。要认识某一事物,就必须对此进行感知,实质上是观察。为使观察更细致、更全面,在观察过程中要自始至终伴随着思维和言语的活动,观察后还要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

(2)观察的品质

目的性,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使观察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与选择性。不仅表现为知觉始终围绕着总的观察目的的展开,还表现为观察进行过程中总的观察目的的分解与具体化。观察目的越明确、具体,观察就越迅速,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

客观性:是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观察是对客观事物的有意知觉。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观察的基本特性。

精细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精细知觉事物,才能发现事物有价值的特征,才能提高观察的效应。

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一个具备观察敏锐性的人,能够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重要特征。

4.简述概念掌握的途径。

答:概念掌握又称概念获得,是个体对社会已形成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掌握。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掌握概念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

(1)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看到麻雀、乌鸦、燕子等,通过一定的分析、综合而形成“鸟”的概念。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概念称为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日常概念虽然也反映了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个人经验的限制,内涵中有的忽略了本质属性而包括了非本质属性。只有随着儿童认识领域的不断扩大,在教学的影响下,日常概念才会逐步提高到科学概念的水平。

(2)通过课堂教学(也包括个人自学)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形成的概念。

由日常概念提高到科学概念水平,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特定客体、具体特征、功能和逻辑定义等四个阶段。

5.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答: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而自发产生的注意,它不受意识所控制的。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主要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任何相当强烈的刺激,如巨大的声响、强烈的光线、浓郁的气味等,都会使人不由自主地加以注意。

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如果在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及活动和静止等方面的对比关系特别明显,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显著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活动和变化着的刺激物比相对静止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刺激物的新异性,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事物比千篇一律的、多次重复的陈旧事物更容易引人注意。

(2)主观条件

无意注意虽可由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但它也与人的主观状态有关。同样一些刺激物,由于感知它们的人本身的状态不同,可能引起有些人的注意,却不能引起另外一些人的注意。

需要。凡是与人的需要相符合的事物,就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无论是与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还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事物,都会首先吸引人的注意。

直接兴趣。如专业兴趣,热爱自己工作的人,对与其工作有关的一切事物都会感兴趣,这些事物都能引起他的注意。一般兴趣,凡是与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特长或性格特点相联系的,以及能增进一个人新知识的事物,也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

情绪和精神状态。人在心情愉快、精神饱满的时候,容易关心留意周围的事物。而在情绪烦闷、抑郁寡欢时,平时容易引起他注意的事物,此时也会漠然视之,不容易引起他的注意。

6.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答:由于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后天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差异。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各种能力都存在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在智力方面的个别差异是十分显著的,有的人智力较高,有的人智力较低,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一般。智力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中呈“常态曲线”式的分布。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表现早晚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和特殊的能力,这是“人才早熟”或能力的早期表现。如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六岁善文辞,十岁能赋。智力早熟现象在文学、音乐、绘画方面最为常见。人的能力还有“大器晚成”的现象。有许多人虽然早期没有突出表现,但后来却做出了突出成绩。如著名画家齐白石40岁以后才表现出他杰出的绘画才能。

(3)能力结构的差异

能力是各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同一种能力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能力结构的差异。人们在知觉、表象、记忆、想像、言语和思维等方面都表现出结构差异。例如,在记忆方面,根据各种分析器参加的情况,可分为视觉记忆型、听觉记忆型、动觉记忆型、混合记忆型等。

(4)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女生言语能力普遍比男生好;而男生在数学问题、空间推理逻辑关系中的能力相较女生更擅长。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根据遗忘的两种理论,谈谈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

答:(1)遗忘理论

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失所致。记忆经验如果不断被提取使用,其痕迹就会因强化而变得更加巩固;如果长时间不用,其痕迹就会因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衰退理论容易理解永久性遗忘,难以解释暂时性遗忘。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使记忆痕迹产生抑制的结果。一旦干扰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这种干扰有两种形态,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产生干扰作用的现象。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产生干扰的现象。

(2)结合实际,组织有效的教学

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识记材料能否得到有效保持和提取,取决于复习的策略,有

效地复习是记忆效果的关键。根据衰退理论的观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完之后,要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时间如果太长,则学习的内容可能因为没有及时强化而衰退。

根据干扰理论的观点,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环境很重要,避免外界无关刺激的干扰。同时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也很关键,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学习巩固知识的前提条件。另外学习的内容,学习材料本身的长度等都会影响记忆的效果。为了防止遗忘,这些安排都应尽可能的合理安排,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结合实际阐述如何识别学生情绪以及如何让学生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

答:(1)教师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只有明确了良好情绪的标准,教师才能识别和把握学生的情绪状态。根据良好情绪来识别学生情绪的标准主要有: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每个学生都会因为自己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而出现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如果这些情绪反应符合当今社会的标准,学生本人也会因此而努力要求进步。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对某件事表现出过度兴奋或过度抑制的情绪时,就可以判断这是不正常的。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如果一个引起积极或消极情绪的刺激已经消失,学生却长时间地陷于其中,不能自拔,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或活动效率。

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初期的儿童情绪控制能力和情绪稳定性最差,青少年时期这两方面会有很大的提高,但仍是情绪最易激动的时期。如果一个学生表现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特点与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应有的情绪、情感体验的特点不相符合,这时老师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理。

(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词语、智来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当沮丧的时候,想一想过去愉快的事,可以缓解一下消极的情绪。注意转移可以改变情绪、情感发生的方向。一个人长期进行脑力活动后,从事一下体力劳动,情绪就能稳定下来。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学生在一些重要考试的考前,在做公开演讲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情绪波动,这是因为临场经验不足而造成的。所以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种过渡的情景,即从不紧张到稍微有些紧张,最后再到很紧张,使学生积累各种情景下的情绪体验,才能做到“临场不乱”。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由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解释,所以很容易遭受挫折。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从而产生健康的情绪。

3.根据四种基本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的典型表现,谈谈如何根据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答:(1)四种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的典型表现

胆汁质的特点是,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感体验强烈,情绪发生快而强,易冲动,但平息也快。直率爽快,开朗热情,外向,但急躁易怒,往往缺乏自制力,有顽强拼劲和果敢性,但缺乏耐心。

多血质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灵活。易动感情,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外向,但情感体验不深。容易适应新环境。兴趣广泛但易变化,注意力易转移。

粘液质的特点是,安静、沉着、稳重、反应较慢,思维、言语及行动迟缓,不灵活,不易转移注意。心平气和,不易冲动。内向,态度持重,自我控制能力和持久性较强,但易因循守旧,不易改变旧习惯去适应新环境,坚韧、执拗、淡漠。

抑郁质的特点是,有较高的感受性,观察精细,对外界刺激敏感,但反应缓慢,动作迟钝,多愁善感,体验深刻、持久,但外表很少流露,内向。谨慎小心,不善与人交往,胆小、孤僻、忸怩,遇困难或挫折易畏缩。

(2)根据气质类型的特点因材施教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实际收到的效果可能不一样。因此,教育方法要求要有针对性。

气质具有可塑性,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类型中的消极面。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帮助粘液质的学生克服迟钝性,提高反应速度;帮助胆汁质的学生克服冲动性,加强稳定性等。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中的优点,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