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1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1)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

集合性。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构成系统的子系统称为要素,即系统是由各个要素结合而成的,这就是系统的集合性。

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系统从总体上看,都有宏观和微观之分,而微观上,还有各种层次。由于系统层次的普遍性,因而系统概念本身也就具有层次性,有系统、子系统、子子系统等。

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它一方面表现为子系统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子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而各子系统本身的发展,就要受到系统的制约。

(3)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的启示

系统原理的要点有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对这些要点原理的把握,有助于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从整体性原理中获得的启示。在现实情形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系统中,重局部,轻全局,特别是局部之间不协调,互相扯皮,从而损害了全局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子系统的功能虽好,但不利于达到整体的目的,效果当然不会好;相反,有时候子系统的效益虽然低一些,但有利于实现系统的功能,有利于达到整体的目的,其效果自然一定是好的。

从动态性原理中获得的启示。掌握系统动态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管理者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

从开放性原理中获得的启示。不存在一个与外部环境完全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在管理工作中,任何试图把本系统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的做法,都只会导致失败。明智的管理者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到外部对本系统的种种影响,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从环境适应性原理中获得的启示。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决策。

从综合性原理中获得的启示。管理者既要学会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

2如何理解责任原理?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者可从责任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1)责任原理: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适应的责任。责任原理是管理的保证。

(2)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保证及提高组织的效益和效率。

(3)管理者可从责任原理中得到以下启示: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责是指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位,明确规定各职位应担负的责任。职责是整体赋予个体的责任,也是维护整体正常秩序的一种约束力。

a.职责界限要清楚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职位离实体成果越近,职责越容易明确;工作职位离实体成果越远,职责越容易模糊。

b.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在规定某个岗位工作职责的同时,必须规定同其他单位、个人协同配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组织整体的功效。

c.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

将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才能做到事事有人负责。没有分工的共同负责,实际上是职责不清、无人负责,结果必然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

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a.权限。明确了职责,就要授予相应的权力。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权、物权、财权,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任何工作实行真正的管理。

b.利益。完全负责就意味着责任者要承担全部风险。任何管理者在承担风险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要对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然后才决定是否值得去承担这种风险。这种利益不仅是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上的满足感。

c.能力。这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管理者既要有生产、技术、经济、社会、管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又需要处理人际关系的组织才能,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d.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应遵守等边三角形定理。

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a.奖惩要以准确的考核为前提。若考核不细致或不准确,奖惩就难以做到恰如其分。因此,首先要明确工作绩效的考核标准。

b.及时而公正的惩罚。惩罚是利用令人不喜欢的东西或取消某些为人所喜爱的东西,改变人们的工作行为。

c.建立健全组织的奖惩制度。使奖惩工作尽可能地规范化、制度化,是实现奖惩公正而及时的可靠保证。

3何谓“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又如何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

答:(1)“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是指管理活动要围绕人展开,其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本原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其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2)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的途径

树立以人为本、人是一切的中心的管理理念。在企业中,员工不只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企业经营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商品的生产,而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而服务的。

员工参与管理。员工参与管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三种形式应当是最基本的。

a.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职工代表在管委会和董事会中应占有一定比例,并享有与其他代表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b.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的最高监督机构——监事会。职工代表在监事会中应占有较多名额,并与其他监事一样,享有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职权;

c.广泛参加日常生产管理活动(如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现场管理等)。由于劳动者最了解自己直接参与的那部分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参与日常生产管理活动时应有更大的发言权,并且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何谓效果、效率和效益?人类一切活动为何要遵循效益原理?

答:(1)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例如,有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虽然质量合格,但它不符合社会需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积压在仓库里,最后甚至会变成废弃物资,这些产品是不具有效益的。所以,只有那些为社会所接受的效果,才是有效益的。

(2)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实践中,效益与效率并不一定是一致的。例如,企业花费巨额投资增添技术设备来提高生产率,如果实际结果使单位产品生产的物化劳动消耗的增量超过了活劳动的减量,从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就会出现效率提高而效益降低的现象。

(3)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而讲求社会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较社会效益直接、明显;经济效益可以运用若干个经济指标来计算和考核,而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管理应把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4)追求效益的不断提高,应该成为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要克服传统体制下“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因为这种管理思想必然导致片面追求产值、盲目增加产量的倾向,从而可能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效益普遍低下的状况。追求效益要学会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例如,必须学会运用价值规律,随时掌握市场情况,制定灵活的经营方针,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满足社会需求。

5管理有效性的实质是什么?管理者如何追求自身工作的效益?

答:(1)管理有效性的实质是追求高效益。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2)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就是对效益的不断追求。这种追求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者在追求自身工作的效益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这是因为由于管理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基本是通过管理主体的劳动所形成的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有机系统。尽管其中有纷繁复杂的因素相交织,但每一种因素均通过管理主体的劳动而活化,并对整个管理运动产生着影响。综合评价管理效益,必须首先从管理主体的劳动效益及所创造的价值来考虑。

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现代化管理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合理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无疑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系统高级主管所采取的战略,这是更加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实际上,管理只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战略才告诉我们怎样“做正确的事”。企业如果经营战略错了,局部的东西再好,但产品不适销对路,质量再好,价格再低,也毫无意义。实际上,管理效益总是与管理主体的战略联系在一起的。

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全局效益是一个比局部效益更为重要的问题。如果全局效益很差,局部效益提高就难以持久。当然,局部效益也是全局效益的基础,没有局部效益的提高,全局效益的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是统一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因此,当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发生冲突时,管理必须把全局效益放在首位,做到局部服从整体。

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企业每时每刻都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企业只满足于眼前的经济效益水平,而不以新品种、高质量、低成本迎接新的挑战,就会随时有落伍甚至被淘汰的危险。所以,企业经营者必须有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随时想着明天。不能只追求当前经济效益,不惜竭泽而渔,寅吃卯粮,不保持必要的储备,不及时地维护修理设备,不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不爱护劳动力,这样的话,必然损害今后的经济效益。只有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积极进行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人才开发,才能保证企业有长期稳定的较高经济效益。

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管理活动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追求效益的不断提高,应该成为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要克服传统体制下“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因为这种管理思想必然导致片面追求产值、盲目增加产量的倾向,从而可能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效益普遍低下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