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现阶段我国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二元化及其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引起了人们认识上的一系列困惑,动摇了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如何解决新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也产生了许多分歧。例如:

●理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与人民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的矛盾;实际: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生产跃居世界前列,却出现大量产能和产品过剩,而一部分劳动者的生活得不到与经济增长相应的提高。

●理论: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根本目标是共同致富;实际:社会上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的情况比较严重,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比较突出。

●理论: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不存在剥削阶级;实际:不同社会群体在生产、流通、分配领域的地位和利益存在显著的差别。

●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许多优越性,可以利用市场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技创新,合理配置资源;实际:存在产业结构不平衡、低端生产重复、供需脱节、资源浪费、技术创新乏力、生态被破坏、环境恶化、产业空心化等弊病,妨碍国民经济的按比例协调发展。

●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提高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目标;实际:市场中存在混乱恶劣现象,比如投机欺诈、哄抬物价、假冒伪劣和有害有毒产品,劳动人民深受其害。

如何认识这些矛盾和问题呢?不少人把它们归结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归结为公有制的问题。这是完全错误的。其实,这些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深刻变化是有相当关系的。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加以分析,便能发现上述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源,疑虑和困惑就容易解决和消除。

下面让我们从现阶段我国的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出发,看一看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所有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者的个体所有制得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缩小。1978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分别为99.2%和0.8%;1985年,二者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4.9%和3%;到1992年,分别为48.1%和13.9%;到了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变为31.8%和29.6%。如按全部产业计算,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变化更大。1978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全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为99%,非公有制经济为1%;到2011年,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总产值已占GDP的50%以上,如果再加上港澳台和外资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更大。这样,就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二元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私有制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局面。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二元经济”,它客观存在,表现明显而且突出,比起备受关注的城乡“二元经济”更加广泛和有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所以笔者将它视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我国当前阶段出现的大量改革开放前没有的经济现象和问题,都应该从这种二元化中去寻找根源和得到有说服力的解释,也要从这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首先观察在我国社会发挥作用的经济规律。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两类生产关系各有不同的经济主体和权利关系、不同的生产目的,各自按照不同性质的经济规律运行和发展。除了一些在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通行的共同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以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中运行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积累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而在私营经济中运行的则是剩余价值规律、社会生产盲目无政府状态规律、按价值买卖劳动力的规律、按资分配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在我国,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剩余劳动力积淀太多,社会资金短缺,待业后备军庞大,在劳动力市场中资本与劳动相比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下已成为许多私营企业的常态。这样由资本积累导致的两极分化规律就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了。一方面,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造就了一大批千万级、亿万级富豪。他们以年均高达31%~56%的积累率集聚了巨额财富和资本。根据《胡润百富榜》的资料,2015年,中国1.7万名富豪坐拥31万亿元财富,占中国GDP的一半;登上富豪榜的门槛从2008年的7亿元上升到20亿元;平均财富从30亿元上升到64亿元;百亿富豪人数从50人扩大到176人。而在社会的另一极,雇佣劳动者的收入长时间得不到明显的增加,他们的收入占社会新创造价值的份额下降,一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无法随着生产的发展相应提高。

马克思说过:“自由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1]私营企业对超额利润的追逐,一方面,可以推动企业进行技术、产品和管理上的创新,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国家计划调控,必然造成社会生产的盲目无序状态。例如,许多私营企业对利润率高的产业和产品盲目投资或扩大生产,出现低水平的重复生产,造成一般产品产能过剩,而有些社会急需的重要产业则因缺乏足够的投资,产品供应不足;大量资本争相涌进暴利部门和行业,造成一些产业的泡沫化,另一些产业则因近期获利有限,资金纷纷外流,导致空心化;不少企业为了赚取暴利,掠夺性地使用自然资源,不仅造成巨大浪费,而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相当多的企业只想牟利,不顾社会和群众利益,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甚至有害有毒用品和食品,残害广大消费者。

在当前阶段,我国不仅同时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经济规律,它们还互相影响,产生经济学所说的正效应或负效应的外部性。

首先来看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对私有制经济的影响。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私有经济起着重要的正外部性影响。主要是:第一,国有经济中劳动者成为企业和生产的共同主人,根据按劳分配规律享有自己创造的部分剩余,这发挥了重大的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主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关键部门、国有企业在贯彻国家政策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带动作用,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规范私有企业的市场行为,减少私人逐利冲动对社会生产协调发展的破坏作用。第三,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国有经济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在科技创新、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带头作用,有利于引导私有经济转换发展方式。第四,国有经济上缴巨额的利润和税金,能更有力地充实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对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对改善私营企业劳动者的生活起到补充作用,有助于缓解私有经济迅速增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

其次来看私有制经济规律对公有制经济的影响。随着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可以形成有效的竞争环境、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广泛的分工协作体系,这些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相互融合所形成的各种混合所有制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同时,私有制经济规律也会对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使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和优越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一,面对私有制经济的强大竞争压力,国有企业还要争取更多的利润,以求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就使企业不能过大过快地提高工资和福利,难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无法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第二,追求最大利润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会影响某些国有企业,使其为增加企业利益而进行一些不合理的投资和不规范的活动,不利于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和协调国有企业间的协作关系。第三,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劳动者收入低下,购买力不振,必然拖累与它共处于同一个市场的国有经济,使一些国有企业的产品由于内需不足而卖不出去,出现产能过剩,限制国有经济的发展。第四,在私营企业主获取暴利的物质诱惑下,特别是受到不法厂商的拉拢腐蚀,有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堕落腐化,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有些企业甚至在性质上发生异化或蜕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企业内部破坏了国有经济应有的平等互助的协作关系,扩大了企业与职工、管理者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乃至出现了类似劳资矛盾的对立关系;在市场上可能产生一些类似不法私人厂商的错误行为,违背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中,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同时还互相竞争,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规律也互相影响。其中,总有一类经济规律在社会经济中不同程度地起着主导作用。至于究竟是哪类规律居于主导地位,各类经济规律的作用范围和影响力度如何,则取决于它们赖以存在的经济类型的实力。处理好这个关系是决定我国未来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全体人民的高度关注。

在所有制和生产关系二元化的基础上,我国也出现了两类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开始,到实行改革开放前为止,公有制几乎囊括全部经济领域。在这个阶段,经济领域的社会矛盾相对简单:剥削和剥削阶级被消灭了,阶级对立消除了,不同部门和领域的劳动者根本利益一致,在社会上存在的主要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矛盾,它们可以通过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安排好按劳分配中的适当差别加以解决。但是,刚从千疮百孔的旧社会脱胎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总水平还十分低下,只靠分配的调节还不能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富裕生活。于是,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成为社会的首要任务,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成为那个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形成了各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它们各有不同的经济主体、不同的生产目的和权利关系以及不同的发展规律,由此形成的社会矛盾也必然各不相同。

先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矛盾。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了发扬企业的自主精神,激活企业活力,提高经营效率,国家所有制逐步打破产权过分集中在国家的格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同形式的分离,形成了多种国家所有制实现形式。这样,国有经济便植入了一些集体性质的产权,从而在其内部产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矛盾。第一,为了实行激励,发展生产,不能不承认与维护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生产组织的局部利益,由此产生了国家、部门与企业之间以及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利益差别或矛盾。第二,在企业获得内涵不同的经营自主权利之后,政府与企业之间在有关集中决策、宏观调控和分散经营等关系的处理上产生了矛盾。第三,在企业内部,各层管理人员和劳动者在统一领导与实行民主管理方面存在矛盾,妨碍劳动者主人翁意识的树立,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第四,为了加速发展生产而不能不加大社会积累,为了保持稳定而要求留有必需的后备,这些与迅速增加当前的个人消费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五,按劳分配方式的实行使权利的平等与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存在矛盾,处理不当必然会影响劳动者的相互关系和积极性的发挥。除了这些矛盾以外,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由于受到私有经济的影响,还产生了其他一些矛盾,如某些部门和企业掌权者的腐败,化公为私与公共利益、民众利益的矛盾,某些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而进行不正当竞争和欺诈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等等。以上这些矛盾有的属于生产过程中的矛盾,有的则是发生于分配过程中,只有妥善处理和解决它们,才能实现劳动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最终目的。但是,要解决这些矛盾,最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离开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的处理就会遇到物质条件的限制,也就谈不上劳动人民需要的最好满足了;反之,宽裕的物质条件能够使矛盾的各方得到较多的利益,扩大解决矛盾的空间,有利于这些矛盾的解决。因此,不发达的社会生产与劳动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社会主要矛盾。协调好公有制内部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各层次的积极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发展生产,仍是公有制经济的首要和当务之急。

再看私有制生产关系中的社会矛盾。虽然在国家的领导和国有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私有制经济已经被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体系之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力量。但是,它仍然是以雇佣关系为基础、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这必然在它内部产生一系列重大矛盾。

(1)从分配关系上分析。如前所述,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出现了一批超级富豪,过着骄奢极侈的生活,在一个人均GDP尚处于世界百名之后的国家催生了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买走了47%的奢侈品。另一方面,劳动者收入占新创造价值的份额有所下降,一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无法随着生产的发展相应提高,有13%的人每天的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约5%的家庭生活极端困难。我国的基尼系数1978年仅为0.16,2006年跃升为0.49,收入扩大的速度比较快。

(2)从社会生产方面看。在我国宏观管理和法治建设赶不上市场发展的条件下,资本对高额利润的追逐形成了一股“赚快钱”的浮躁之风,产生了前面提过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和市场乱象。它们充分暴露出私人利益局限和强烈的逐利冲动与整个社会生产的协调发展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3)从民生状况方面观察。经济发展极其迅速,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生产出了数量巨大、琳琅满目的产品。但是,一部分劳动者因收入低下,虽有生活需求却无足够的购买能力,结果一边出现大量的过剩产能和产品,另一边国内一部分群众的需要又无法得到满足。这个矛盾与上述两个矛盾交相掩映,是导致当前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如果不解决这些矛盾,经济失调、内需不足等问题就会不断加剧,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希望就会落空。

以上分析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经济规律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状况,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弊病的制度根源。要解决它们,只能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注释

[1] 马克思:《资本论》,2版,第1卷,3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