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这一文件明确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文件下发后,迅速在全国各高校掀起大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浪潮,目前,在国内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比较成熟的主要有五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提倡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知识的构建,以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该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此类模式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创业计划大赛、创新赛等活动,依托第一课堂,辅之以创业项目和社会组织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第二种模式提倡将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该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浙江大学为代表。此类模式认为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是帮助学生提升个人能力的良好途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商业化运作,通过校园结合创业园的方式指导学生如何在社会中站稳脚步。
第三种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此类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此类模式提倡在实战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
第四种模式突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相融合,学校设置“专业+方向”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群,同时加强竞赛、实训与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促进复合型、个性化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该模式以黑龙江大学为代表。此类模式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好方法。
第五种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代表,该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紧密融合,加强创业指导,引导学生创业。
在这五种模式中,前三种模式主要运行于985高校,由于科研力量雄厚,学生创新能力较强,因此多强调创新精神的激发和技术的转化应用;后两种模式则强调结合地方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较明显的区域特色,如黑龙江大学引导学生利用与俄罗斯接壤的优势,实行“专业+俄语”教育,温州大学则利用温州浓厚的创业氛围,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区域文化。可见,各校均从各自定位与资源的可获得性出发,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
2016年,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我校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十六条措施的通知》和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八条措施的通知》等文件的精神为指导,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统筹全校创新创业的教育、培训、孵化、扶持工作,成立龙岩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力图集聚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内创新创业氛围,系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实践,培养并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提升创业能力,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龙岩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是学校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平台。学院采取校、地、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广泛集聚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资源,以服务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为导向,满足龙岩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使教育内容与区域价值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与创业实践为重点,协调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课程开发,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实践训练体系,系统推进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创新创业项目培育的推广,为全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和服务。
学院在整合各类资源基础上,通过更加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基于跨学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鼓励师生积极创新创业,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和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学院办学的主要目标是:
1.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推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创业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品质,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2.通过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能力提高为中心,以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为本位,致力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终身受雇佣能力的提高。
3.通过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课程平台和实践平台,培育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学与实践环境。
4.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群体进行专门培养。通过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快速成长。
5.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技能,使大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还能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和职业的创造者,促进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为学生职业生涯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6.与区域内外的教育机构、行业、企业等单位紧密合作,整合一流师资、优势学科、实践实训平台等各类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主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服务,满足社会成员学习和发展需求,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实现这些目标,创新创业学院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并充分利用各类社会机构、国内外院校的精品课、网络视频公开课、慕课等优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要求完整、全面的知识,而是以在创新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导向精心编写相关教材,以达到精炼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通识模块包括创新、创造、创业概论。该模块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创新的基本思维与基本方法。经济学上所理解的创新不是头脑中的想法,而是可以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新产品、新方法、新手段、新空间。为此,应将创新延续至创造,即掌握将创新应用到产品、服务、管理、组织、技术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基本途径,提供现实的产品或可实现的方案,让自己的成果进入市场、接受市场检验,学会创办自己的企业,包括如何组建创业团队、如何获得资源、法律和政策是如何支持对大学生创业的、创业失败与止损的方法等。
创业基础知识模块包括经济形势与政策解读、企业的性质与治理、财务分析与财务报表的编写和解读、市场定位与产品营销、创业方案策划与企划书写作。该模块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解读经济形势与政策的能力,进而掌握企业内部管理、企业财务、产品供给与市场化运作的知识,培养学生管理团队和企业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创业方案、企划书、可行性报告等的写作。
创新创业模拟(路演)模块包括创新—创造—创业流程与企业管理运作的全过程演练。该模块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企业参观、举办创新创业沙龙和企业家讲堂、实行沙盘或网络实战模拟、参加各种竞赛等手段,让学生熟悉创业与企业的管理流程,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实战模块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教师一对一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创办企业。
课程体系的实施,教材是重要载体,其内容和表现方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契合实际并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学校决定编写一套教材,现在呈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是第一本通识教材。
本教材由蔡立雄担任主编。蔡立雄提出全书整体框架并进行统稿和修改;梁俊平协助主编编制全书写作方案并组织书稿的写作;丁培荣协助主编进行写作分工和统稿工作。全书共十四章。各章编写人员及分工如下:
绪论:张胆;
第一章:邱琳;

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金字塔结构图
第二章:徐初佐;
第三章:丁培荣;
第四章:陈燕赟;
第五章:杨加银;
第六章:陈岚;
第七章:吴宗翰;
第八章:王琪;
第九章:陈艳声;
第十章:陈晓凤;
第十一章:刘丽红;
第十二章:罗艳艳;
第十三章:张薇、段超华。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吸收国内外优秀创新创业理论和案例精华,力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目的。尽管我们为本教材的编写尽了很大努力,但由于编写者学识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写组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