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过度教育弥补了什么:过度教育的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十年来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面临的岗位约束及其与岗位的匹配情况,我们发现,大学毕业生的过度教育问题的确存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存在不匹配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匹配?在大学毕业生的这场暗战中,有的毕业生为什么愿意接受学历要求更低的岗位,或者说他们又为什么要凭借更高的学历来赢得这些岗位呢?由于每届毕业生面临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有所差异,本研究以2011年毕业生为样本,探讨过度教育发生的原因。

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总是希望找到与自己学历匹配的工作岗位,他们尤其不希望进入学历要求低于自己受教育水平的岗位,也就是不希望向下错配。虽然个别毕业生可能存在一些偏好,希望接受自己能够轻松胜任的工作,但是总体而言,发生过度教育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要显著低于适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毕业生。这说明对大部分毕业生而言,发生过度教育、接受能力要求更低的岗位是就业时的次优选择,是在一些条件约束下的权宜之计或者无奈选择。而用人单位在同样的岗位上招收的应该是相同条件的员工,高学历的过度教育者与低学历的适度教育者进入了同样的岗位,这意味着过度教育的毕业生可能存在某方面条件的不足,需要用更多的受教育程度来弥补其他求职条件的缺失。人力资本理论的支持者认可这样的解释,因为它承认了相同学历者内部的异质性,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正是考虑了这种异质性,所以过度教育者比同学历的适度教育者的教育收益率是有差异的。

已有研究探讨过个人能力低、专业人力资本不使用、缺乏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倾向于用过多的教育来弥补这些不足(范皑皑,2012)。由于已有研究发现家庭背景在当前大学生求职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岳昌君,2012),所以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普通家庭的学生也存在用人力资本弥补社会资本不足的可能。本研究将从三个维度来衡量毕业生求职时所拥有的条件和资本:人力资本质量、人力资本专用性和家庭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质量通过院校选拔性来体现。在同样的学历条件下,来自“985”“211”这样声誉更好的院校的毕业生的能力更强,也就是说他们人力资本的质量更高;而低选拔性院校的毕业生,能力相对低。为了获得工作,低能力者更倾向于用更多的教育弥补人力资本质量的不足。所以本研究提出假设1:低能力者比高能力者更容易发生过度教育。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指的是专业人力资本是否具有针对性。如果毕业生进入的岗位涉及的专业领域与其在高校的专业方向基本一致,那么对于工作来说,他们的专业知识适用性强,他们能够很好地应对工作需要;而如果方向不一致,则他们取得最高学历时习得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适用性弱,那么他们只能凭借自己曾获得的低一级学历时习得的专业知识找工作,从而发生过度教育;或者他们所拥有与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只相当于更低一级学历的毕业生所拥有的专业知识,那么为了进入这个专业领域,他们只能与更低一级学历的毕业生共事。所以本研究提出假设2:专业不对口者比专业对口者更容易发生过度教育。

家庭社会资本的高低反映了家庭动用社会资源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的能力。它包括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多个方面。本研究选取了父亲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父亲职业状况和生源地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父亲受教育程度代表了家庭文化资本,家庭人均年收入代表了家庭经济负担,而父亲职业状况则代表了家庭社会资本的广泛程度,生源地代表了是否来自农村。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上,父亲职业为行政管理人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办事人员、各类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毕业生被归为来自优势家庭的学生。优势家庭毕业生在工作找寻中能够发挥家庭社会资本的帮助作用,更容易找到匹配的工作;而普通家庭的毕业生则需要用更多的教育来弥补自己社会资本方面的不足。所以本研究提出假设3:普通家庭毕业生比优势家庭毕业生更容易发生过度教育。

本研究采用2011年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中已就业学生样本,采用二元逻辑斯蒂回归的方法,表4-6显示了回归结果。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多项自变量系数显著,验证了以上三项假设。本章以下部分将详细讨论这一结果。

表4-6 过度教育发生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