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学与全球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年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文集《全球化与政治的转型》。转眼间,又过了十年。承蒙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厚爱,我的一本新文集又将奉献给读者。

这本文集名为《全球学与全球治理》,收录了2007年至今我所撰写的代表性文章。正如书名所标示的,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这十年我的学术关注点和理论指向,那就是推进全球学研究和全球学学科在中国的创建,深化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研究,特别是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互动、统筹研究。

全球学是全球问题学与全球治理学的叠加与整合。全球问题学始于罗马俱乐部,早期的全球学主要是针对全球问题的研究,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全球治理学则是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不断深入与扩展的产物,它在保持全球问题研究传统的同时,加强了对全球化、全球治理、全球性的理论探讨,从而凸显了全球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学科的自觉,才开始陆续出现全球学的本科、硕士、博士专业教育,催生了具有规范学科意义的全球学。中国的全球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登场的,中国政法大学、上海大学自2010年以后陆续设立了全球学硕士点、博士点,开始了全球学硕士、博士教育。而相应的研究成果则体现为对全球学学科的认识,对全球学的价值轴心——全球性的探究,以及对全球学学科基础与支撑的全球化的深度分析。对于全球学这个新兴交叉学科而言,这本文集所提供的成果显然是初步的,还有待今后的努力。值得欣慰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已于2015年出版了我领衔撰写的《全球学导论》一书,从而给读者提供了国内第一本规范意义上的全球学理论读本。总之,这个十年就是被全球学“纠缠”的十年,也是为全球学艰苦奋斗并获得快乐的十年。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已是十年前文集的一个主题,但在这本新文集中却有了不同的角度。这是因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无论是国际政治态势与格局,还是国际社会价值理念的指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国家主义强势回归,民粹主义异军突起,去全球化浪潮汹涌。这一切都使得对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认知与评价出现了戏剧性转折,从热烈拥抱、赞同到坚决抛弃、反对,或者明显质疑。当然,冷静而理性反思的观点并未消失,但似乎处于劣势。本人则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学理分析,强调对去全球化和国家主义要保持应有的反思与警惕。在这种大变局中,中国强势崛起,不仅成为新兴经济体的领袖,而且成为捍卫自由贸易的旗手,并在全球治理中从积极参与者开始走向引领者。这种态势,既使国人引以为自豪,但又加剧了国内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因此,在这本文集中,我不仅从学理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化与全球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更注重理性地分析中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定位,阐述了在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进程中,中国应有的理性选择。显而易见,这个十年,又是我对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反思的十年,对国家主义的回归与膨胀异常忧虑与警惕的十年,呼吁协调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十年,强调中国要统筹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在立足搞好国家治理的基础上,为全球治理做出更多贡献,始终沿着人类文明大道前行的十年。

如果说这本新文集还有什么可以提及的内容,那就是倡导中国政治学发展的理念变革与学者自身的主体建设。这个新理念就是超越国家主义的全球主义理念,就是打破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研究相互割裂的整体政治学理念。而关于学者自身的主体建设,则是强调抵御猖獗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自觉地培养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和责任意识;确立以学术为生的信念,担当起社会良心的角色。文集中的这部分内容并不多,但的确反映了我的心声、我的感受,它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术界同仁的希望。

最后,再次表达对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衷心感谢,特别是对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耿协峰编审的感谢;对在该社出版的两本文集,以及《全球学导论》《全球治理概论》的责任编辑们的感谢。

蔡拓

2017年9月17日

于昌平富泉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