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考点定位】度。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A表述是错误的,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D表述也是错误的,我们能够做到通过现象看本质。B和C表述都正确,但与题干相符的是B,题干中的愚人将盐加多了,过度了,没有把握好度。
【知识链接】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事物总是一定质的事物,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
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不具有直接同一性。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2.A
【考点定位】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第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规律是不能摆脱的,只能去认知和利用规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正确的观点,因此属于唯物辩证法。第二种观点认为人的自由便是随心所欲,很明显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而历史唯心主义包括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类型,分别是历史唯心主义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既然是随心所欲,就是唯意志论。答案为A。
【知识链接】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
唯心史观又叫历史唯心主义,它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即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它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历史唯心主义掩盖历史发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唯心史观有两种基本形态: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3.C
【考点定位】剩余价值率。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资本家投资100万元从事生产,而一轮生产后,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说明剩余价值为20万元。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即可变资本为10万元。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即20万元/10万元。所以剩余价值率为200%。答案为C。
【知识链接】根据资本家预付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预付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是指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它只会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不会增殖,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可变资本,是指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能够实现价值增殖。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同时,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m′)表示:
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4.A
【考点定位】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属于教材原话。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
【知识链接】在金融垄断资本的推动下,垄断资本主义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金融资本急剧膨胀,而且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频发,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
5.D
【考点定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且实事求是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因此答案为D。
【知识链接】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6.B
【考点定位】《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本题属于教材原话。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年初,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所以A是错误的。C是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提出的。D是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所以答案为B。
【知识链接】《论十大关系》的内容:
(1)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毛泽东强调,工人、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众,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必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还应当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
(2)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开始提出体制改革的问题,认为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而应当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应当使各个生产单位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农轻重的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单位和个人的关系)
(3)毛泽东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照搬。(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的意义: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7.B
【考点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本题通过题干的字面意思可以选出正确答案。“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句话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但是,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事实”这句话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特征。因此,答案为B。ACD都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的阐释。
【知识链接】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8.C
【考点定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本题属于教材原话。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因此,答案为C。
【知识链接】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
9.B
【考点定位】民族意识的觉醒。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本题属于教材原话。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但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才开始普遍觉醒。因此,答案为B。
【知识链接】略。
10.C
【考点定位】民族意识的觉醒。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所以他主张只学军事和科技,不学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学说。答案为C。
【知识链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国外先进的军事和科技,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1.D
【考点定位】抗日战争。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略。
【知识链接】略。
12.C
【考点定位】解放战争。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也能选出正确答案。到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开始内战,共产党肯定开始没收地主的土地,为农民争取土地。因此,答案为C。
A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待富农的政策。B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等推行的“左”倾政策。D是《井冈山土地法》的规定。
【知识链接】略。
13.B
【考点定位】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从题干的表述来看,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这表明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而爱国主义包括思想、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应该是主客观的统一,所以ACD表述是错误的。答案为B。
【知识链接】略。
14.D
【考点定位】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其中,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知识链接】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律至上。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2)权力制约。权力制约原则可以概括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第一,权利公平:权利主体平等享有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权利保护和权力救济平等。
第二,机会公平:起点平等、发展平等、代际平等。
第三,规则公平: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救济公平: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社会救济公平。
(4)人权保障。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其中,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5)正当程序。正当程序具有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和时限性等基本特征。中立性是正当程序的底线标准,参与性是正当程序的核心要素,公开性是正当程序的重要特征,时限性是正当程序的内在要求。
15.略。
16.略。
二、多项选择题
17.ACD
【考点定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题干中“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这段话能够体现A选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告诉我们,认识的过程是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所以C也是正确的。题干中提到了显微镜,因此D也正确。B的表述是错误的,事物是客观的,其本质也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B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因此,答案为ACD。
【知识链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一,二者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二,二者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
第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反对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第二,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第三,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18.ABC
【考点定位】时空的特点。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即一维性或不可逆性,有着一去不复返的特性。ABC都有时间不能重复、要珍惜时间的意思,因此都可以选。D的简单解释是“乌云来了,太阳下山了,风吹得厉害,说明雨要来了”,体现了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而不是时间的一维性。因此,答案为ABC。
【知识链接】(1)时空的含义。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即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即三维性。
(2)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所以时空也是客观的。
(3)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离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时空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4)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时空的有限性是指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19.BCD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首先,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破坏了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协调关系。其次,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破坏了社会再生产的总量平衡,从而引发了产品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B是正确的,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而C和D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第二个表现。A表述是错误的,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社会的相对的消费能力导致的,因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答案为BCD。
【知识链接】略。
20.ABD
【考点定位】经济全球化。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经济全球化的动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促进了国际分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知识链接】略。
21.AC
【考点定位】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1)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2)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3)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4)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有其超越之处。D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之处,空想社会主义也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B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表现,因为马克思只解释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没有进行细致的描绘。答案只能选AC。
【知识链接】略。
22.ABD
【考点定位】毫不动摇地扩大对外开放。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C表述是错误的,我国传统产业结构现在正在调整中,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其他选项表述正确,而且也能体现题干的意思。因此,答案为ABD。
【知识链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动贸易平衡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深化投资、贸易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为各国在华企业创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把握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机遇,以开放促发展。这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和充分发挥我国优势相结合,扩大引进技术和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大力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促进内外资源合理配置、内外市场互为补充,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树立开放的安全观,切实提高经济安全保障能力,要坚持底线思维,守住核心利益;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开放中壮大软硬实力,夯实经济安全的根基;做到预防为主、应急为辅,把安全工作前置;采取综合对策,既要注重传统安全,又要注重非传统安全。
23.AD
【考点定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只能是鼓励有条件的民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以B表述是错误的。现在中国的政策是鼓励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实行企业员工持股,C也表述错误。答案只能为AD。
【知识链接】1997年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同,但是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24.ABCD
【考点定位】城乡一体化。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此题答案为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原话。答案为ABCD。【知识链接】略。
25.ABCD
【考点定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ABCD四个选项都能体现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知识链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第二,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6.ABC
【考点定位】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曾经提出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直到今天,统一战线仍然是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法宝,同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法宝,AC是正确的。统一战线能够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B也是正确的。而D表述错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而不是统一战线。答案只能为ABC。
【知识链接】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27.BCD
【考点定位】戊戌维新运动。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戊戌维新运动犹如昙花一现,被称为“百日维新”,历时103天。戊戌六君子被杀害,运动失败。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有:(1)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再次,惧怕人民群众。(2)守旧势力的反对。因此,BCD正确。而A表述是错误的,维新派提倡向资本主义学习,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但并没有彻底否定“中学”。答案为BCD。
【知识链接】略。
28.ABC
【考点定位】新文化运动。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切中时弊。(2)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没有因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首先,他们指出,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其次,他们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再次,他们也没有把孔学说得一无是处。(3)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外国的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打开了闸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除了D表述错误之外,ABC都是正确答案。
【知识链接】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提倡批判孔学,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此,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改造社会。(2)新文化运动的倡议者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是不可能的。(3)新文化运动的许多领导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看问题比较片面。(4)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这一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5)他们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29.ABCD
【考点定位】南方谈话。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第四,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第五,强调加强党的建设。第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从四个选项来看,A和C是南方谈话的第二个内容。就B项来看,“坚持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表现;南方谈话是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宣言书,体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体现发展才是硬道理,“改善人民生活”体现了“三个有利于”标准。D是南方谈话的第一个内容。所以,ABCD都是正确答案。
【知识链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0.ABCD
【考点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此题考查的是法治体系的含义,ABCD都是正确的。【知识链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
(1)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
(2)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
(1)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第一,要坚持立法先行和立改废释并举。第二,要保证法律规范的质量。第三,要畅通民意表达机制以及民意与立法的对接机制。
(2)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第一,要增强法律规范本身的可实施性。第二,要完善法律实施体制以及法律设施。第三,要提高执法和司法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第四,要优化法律实施的环境因素。
(3)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第一,要科学配置权力。第二,要规范权力的运行。第三,要防止权力的滥用。第四,要严格对权力的监督。第五,要加强对违法用权的责任追究。第六,要健全权益救济机制。
(4)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第一,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第二,要改革司法管理体制。第三,要加强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专门队伍和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5)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第一,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一批重要党内法规。第二,要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第三,要坚持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
31.ABD
【考点定位】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1)辩证统一:首先,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其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最后,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2)一律平等:首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其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最后,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3)互利共赢:实际上,在国家规定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相一致的情况下,在实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人人平等的制度中,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就四个选项来看,A体现了辩证统一关系;B体现了互利共赢的关系;D包含在辩证统一关系中;C表述是错误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同时存在的,不具有顺序性。答案为ABD。
【知识链接】略。
32.略。
33.略。
三、分析题
34.【考点定位】辩证思维、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答案详解】
(1)①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过程中,需要经历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②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过程是反复的、无限的。“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因为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四个全面”不仅揭示了“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之间的联系,也揭示了各自的战略目标和举措之间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四个全面”思想也体现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辩证思想。
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四个全面”思想贯彻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四个全面”中每一个全面都不是孤立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如要求人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等,“四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这“四个全面”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有重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而其他三个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
35.【考点定位】生态文明建设。
【答案详解】
(1)第一,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必须以铁腕治理。从“铁腕治污”我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第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第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
(2)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铁腕治污”及其引发的讨论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启示。
第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条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要让生态红线的观念广为人知、根深蒂固。
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要加快“立改废”进程,尽快完善生态环境、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方面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第四,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36.【考点定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
【答案详解】
(1)“赶考”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和“建设”的重大任务。
第一,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尚未完成。比如,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还没有推行;官僚资本主义还存在;全国性的各级人民政权还没有建立等。
第二,共产党还面临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第三,全国性政权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将面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结果大多以失败宣告结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性政权建立以后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
(2)第一,这说明我们党在执政60多年、现代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的情况下,面临新的世情、党情和国情,迫切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第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下,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
37.【考点定位】传统美德、家庭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详解】
(1)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品德操守等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家风不正,家庭成员的个人品行也容易出问题。家教是实现家庭美德与家风互动的中介环节,要通过注重家教来推动良好家风的传承和落实。良好的家风对整个社会风尚有着重要影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自古以来,家风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的传承过程,同样也是延续文明基因的过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传承、倡导好家风,就能营造清明和畅的政风、党风、民风,就能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发挥“家”的更大正能量。家风和家教绝不是私人的,而是中国人最切身的文化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传承优良的家风,其实就是传承中华民族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之风。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好家风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拥有好的家风方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好的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条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家风是重要抓手,重在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只有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风美德,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其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加具体、鲜活。
38.【考点定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答案详解】
(1)第一,联合国宪章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原则是各主权国家一律平等。但是,非传统安全和发展问题,霸权国家的挑战,联合国自身存在的问题等都影响着联合国权威性的发挥。因此,当今世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极其重要。
第二,当今世界面临着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和各种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只有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才能维护地区稳定,才能维护世界和平,才能解决各种非传统安全的威胁。
第三,当今世界贫富悬殊、南北差距扩大的问题依然存在,世界各国只有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消除贫富悬殊,减少南北差距,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第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更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
第二,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依存的程度空前扩大。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第三,倡导命运共同体意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国际社会和世界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