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考点定位】认识与实践。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认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实践水平的提高,所以A表述错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便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所以B也是错误的;由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比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更加重要,因为实践才是最终目的,所以D也错误。答案只能选B。
【知识链接】实践决定认识: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第一,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够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第二,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性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这是因为: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通过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第三,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相互区别的,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2.D
【考点定位】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五个表现:(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2)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其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具有两重性。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因此答案为D。
【知识链接】略。
3.B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永远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以A表述是错误的。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成反比的,所以C也表述错误。社会平均利润是各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是全社会的情况,并不是个别企业的情况,D也表述错误。答案只能选B。
【知识链接】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本质上都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一般说来,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生产技术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4.A
【考点定位】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但并不是工人阶级的本身,B错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由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所决定,不是C所说“党的阶级性是其先进性的根本前提”,C错误。D是将正确观点颠倒的干扰项。答案为A。
【知识链接】略。
5.D
【考点定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毛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
【知识链接】略。
6.C
【考点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理论。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可见,A和C都是十三大召开前夕提出的,但根据题意,C最合适。而首次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十三大,B表述错误。首次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的是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D也表述错误。
【知识链接】略。
7.A
【考点定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我国实行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以答案为A。
【知识链接】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1)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3)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4)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8.D
【考点定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特别行政区并不是完全自治,外交权和军事防务权在整个国家的手里,所以A表述错误。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是中央授权的权力,而不是中央授权之外的剩余权力,B表述也错误。特别行政区本身固有的权力在回归之后很多上交到中央,C表述也错误。只有D是正确的。
【知识链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有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9.A
【考点定位】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其中,第一项历史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题干中的工业救国等只看到了第二项历史任务,忽视了第一项历史任务。A选项正确。
【知识链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这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1)区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解决生产力的问题。(2)联系: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
10.B
【考点定位】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推翻了帝制,A是错误的。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仍然坚持进行过护法运动、护国运动等,C也表述错误。B和D表述是正确的,而D只是B的表现,所以答案为B。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文化思想上,尊孔复古。革命果实被窃取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一些挽救共和的努力,但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从客观上来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自己失去剥削和奴役的对象。因此,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干涉中国革命,扶植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2)从主观上来说,是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从而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11.B
【考点定位】新文化运动。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仍然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给国家找到一条出路,他们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提出要改造国民性,所以D不能选,因为D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发生的。中国的先进分子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辩证否定的态度,A也不能选。而他们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则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后,C也不能选。答案只能为B。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一开始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想带领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尤其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后,他们开始慢慢地转向社会主义,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了怀疑。
【知识链接】略。
12.D
【考点定位】土地革命战争。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A属于1922年中共二大作出的决定。BC是1928年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以及《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的。答案为D。
【知识链接】1928年,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强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1930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一书中,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论断。
13.A
【考点定位】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有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B是错误的。C和D都要依赖于个人的实践和艰苦奋斗,因此也是错误的。答案为A。
【知识链接】略。
14.C
【考点定位】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人是社会的人,这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为标准。所以答案为C。
【知识链接】(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含义。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
15.略。
16.略。
二、多项选择题
17.ABD
【考点定位】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题干中提到了土壤的形成,这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A是正确的。B表述正确,而且题干中也提到了时间,因此也要选。题干中提到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个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形成土壤,所以D也正确。C表述是错误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知识链接】略。
18.ACD
【考点定位】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精确把握事物的度,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谨防过犹不及,是平衡的表现,所以A要选。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使其不会有所偏颇,协调运转,才能保持平衡,C也要选。处理好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间万物才能平衡发展,D也要选。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与平衡无关,B排除。
【知识链接】略。
19.BCD
【考点定位】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时势造英雄,但英雄不能造时势,A属于唯心史观的观点。BCD三个选项都属于唯物史观,因此都要选。
【知识链接】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形成与发挥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20.ABC
【考点定位】资本积累理论。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资本主义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追逐剩余价值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进而导致工人人口的相对过剩。故AB正确。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造成劳动力需求也呈现周期性,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与此相适应,C项正确。D项有一定迷惑性,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确实会促使“失业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也会采取一定的措施缓和失业,D项排除。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BC。
【知识链接】(1)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般说来,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生产技术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2)资本积累的间接后果——相对过剩人口。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是由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资本家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其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3)资本积累的规律和趋势。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21.BCD
【考点定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微观规制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据此,可以直接选出BCD。
【知识链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22.ACD
【考点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而不是人才,所以B表述是错误的。ACD三个选项都是有关人才重要性的表述,因此都要选。
【知识链接】略。
23.AC
【考点定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在现阶段,无论怎么变化,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是没有改变的,所以B表述错误。另外,在我国,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也不会改变,D也表述错误。答案只能为AC。
【知识链接】略。
24.ABD
【考点定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对于国家的管理,人民群众只能间接参与,所以C表述是错误的。其他几个选项都表述正确,也与题干相符,因此都要选。
【知识链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在我国,人民内部虽然还存在各种复杂的矛盾,但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民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权力。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解决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又要追赶发达国家,需要集中和效率。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25.ACD
【考点定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需求不可能减弱,所以B表述是错误的。其他几个选项表述都正确,也与题干相符,所以都要选。
【知识链接】(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①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②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③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④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⑤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①工业化和信息化要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②工业化和城镇化要良性互动。工业化引领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支撑工业化升级。③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要相互协调,做到以工哺农。④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者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3)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第一,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第二,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三,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①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②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③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④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26.ABCD
【考点定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此题考查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四个选项的表述都没有问题,也都符合题意,因此都要选。
【知识链接】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表现在: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二,立足实践;第三,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第四,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第五,体现国家、社会、个体三者的内在统一。
27.BCD
【考点定位】洋务运动。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中国的关税主权丧失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而不是中日甲午战争,所以A表述是错误的。其他几个选项都是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知识链接】略。
28.ABD
【考点定位】为新中国而奋斗。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政协会议的一些决定并不能改变国共两党的军事力量对比,C表述错误。答案为ABD。
【知识链接】略。
29.CD
【考点定位】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多次提出要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区分开。同时,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不包括毛泽东本人在晚年犯的错误。所以从表述来看答案为CD。
【知识链接】略。
30.ABC
【考点定位】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个人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不是偶然的、短暂的道德行为现象,所以D表述是错误的。ABC三个选项都是关于个人品德的正确表述,因此都要选。
【知识链接】(1)个人品德的含义。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2)个人品德的特点。第一,实践性。第二,综合性。第三,稳定性。(3)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第一,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31.CD
【考点定位】法治思维方式。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权利与权力的关系:第一,权力来源于权利。第二,权力服务于权利。第三,权力应当以权利为界限。第四,权力必须受到权利的制约。所以,就表述来看,只有CD是正确的。
【知识链接】略。
32.略。
33.略。
三、分析题
34.【考点定位】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答案详解】(1)“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说法符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要求在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
材料中涉及互联网的产生带来的许多正面影响,同时也伴随一系列负面的问题,便是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体现。
这一原理是分析改革开放中的成绩与失误、科技发展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伟人的功与过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这一原理对于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材料中提到“蚂蚁”与“大象”的关系符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发生量变和质变。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使对立面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因为斗争存在于相互依存和联结中。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
材料中提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大象”和“蚂蚁”的竞争中,“大象”要学习“蚂蚁”军团灵活的作战特点,创造条件,使自己的劣势转变为优势,通过竞争使“大象”和“蚂蚁”同时得到发展。这正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体现。
在实际生活中,也应该将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既要有竞争的意识,又得有协作的精神,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向前发展。
35.【考点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答案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大猫”是对公有制经济的形象比喻,“小猫”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形象比喻。现阶段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大猫小猫都有路走”的原因: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要更好地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一,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第二,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受到监管。
第三,建立适合于家族企业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引进国有资本或其他社会资本,改善企业股权结构。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36.【考点定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中国化。
【答案详解】(1)近代以来,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学习西方国家的各种思想文化,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之前的各个阶级或阶层的探索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因此,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的发展进步,客观上要求有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即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2)孔子与马克思对话中谈到的他们之间思想上的“不同”与“一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容性,是完全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而且马克思的思想在中国同样符合国情。
在各个阶级对国家的出路探索失败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作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高举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由于共产党缺乏经验,在右倾和“左”倾错误的影响之下,导致了大革命以及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国的革命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争取的理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最后,经过一系列的革命战争,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从而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民族独立以后,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自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建设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过挫折,但也取得了一些建设的成就,为后来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式开启了走向富强和富裕的历史,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走在这样的路上。而以上所有的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之下取得的。以上事实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不但可以施行于中国,而且可以指引中国走向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
37.【考点定位】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答案详解】(1)第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第三,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
(2)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38.【考点定位】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等。
【答案详解】(1)第一,蒙哥马利的思维依然是国强必霸的思维,这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国崛起进程中的铁律。所谓“国强必霸”的逻辑既有悖于中国的历史,也有违中国人民的意志。
第二,中国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
(2)第一,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第三,中国坚持合作共赢,越来越多的国家正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
第四,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