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以文化安全为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当代大学生宗教观的主要特点

通过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大学生在宗教观上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了解程度不深,宗教认知表现出片面性和模糊性

问卷中涉及了宗教的本质、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间的关系、宗教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来了解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状况。关于宗教的本质,受访学生中只有7.9%的人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有77.2%的人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3.6%的人认为宗教就是一种迷信,是荒诞学说;还有14.2%的人回答“说不清”。关于宗教本质的认识情况详见表1。

表1 大学生关于宗教本质的认识情况

关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认为宗教包含真理,宗教与科学并不矛盾的占54.3%;认为宗教与科学互相冲突的占10.6%;“说不清”的占35.2%。关于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间的关系,认为宗教与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冲突的占22.2%,认为没有冲突的占54.9%,选择“说不清”的占22.9%。

关于宗教的未来,认为宗教会永恒存在的占45.1%;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普及,宗教将迅速走向灭亡的占8.7%;认为宗教在未来社会将长期存在,但最终将走向消亡的占46.3%。

值得关注的是,当问及信教者是否了解其所信奉的宗教的基本教义时,不清楚的占50.8%,只是了解个大概的占22.2%,有点模糊的占24.6%,十分清楚的占2.4%。与此同时,在调查大学生是否读过相关宗教典籍时,表示读过且十分熟悉的占1.3%;粗略读过的占22.9%;未曾读过的占75.8%。这反映出大学生整体上对宗教的认知仍处于较肤浅的层面。

(二)大学生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倾向于积极评价宗教的作用

关于宗教对个体的作用,受访学生中认为宗教可以净化心灵的占68.6%,认为是精神寄托的占17.4%,认为可以规约言行的占12.7%,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的仅占0.9%。关于宗教的社会作用,受访学生中认为宗教对社会的作用利大于弊的占57.9%,认为弊大于利的占23.9%,甚至还有6.5%的受访者认为宗教有利无害。

当问及对周围人信仰宗教的态度时,选择理解并支持的占17.9%,尊重他人选择但自己不信教的为67.1%,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4.2%。就高校校园是否允许传教问题上,认为大学校园可以公开传教的占32.1%,认为绝不允许的占26.2%,认为无所谓的占37.4%,认为大学校园里允许秘密传教的占4.3%。而对高校开设宗教课程的态度,4.2%的受访学生选择大力支持,81.6%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但要适度,14.2%的学生认为应坚决禁止。

(三)大学生中虔诚信仰宗教的比例不高,但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调查显示,在761份有效问卷中,表示有虔诚信仰的虽然仅占7.6%,但对宗教有兴趣,表示将来也许会信教的占34.6%,这显然给宗教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大学生信仰宗教情况详见表2。

表2 大学生信仰宗教情况统计

在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中,信仰佛教、基督教的占较大的比例。其中信仰佛教占48%,信仰基督教占14.5%,道教占9.2%,伊斯兰教占5.3%,多教共信的占15.1%。

另外,在信教学生中,当问到今后是否会继续信仰宗教时,回答坚定不移地继续信仰宗教的占26.8%,可能会放弃的占11.4%,视情况而定的为61.8%,这又反映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模糊性和可变性,为有效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提供了可行性。

(四)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动机复杂,真正信奉教义的不多

当问及信仰宗教的动机时,46.9%的信教学生首选的是对宗教文化的兴趣,仅有10.9%的学生选择信奉教义。另有36.1%的学生认为在宗教信仰内可以找到人生的意义及归属感,25.9%的学生选择遭受挫折后寻求心灵安慰,19%的学生选择驱灾避祸,6.1%的学生选择逃避现实。这就说明,大学生中真正的坚定宗教信仰者并不多,很多人所谓的宗教信仰可能仅仅只是对宗教文化感兴趣而已。更何况还有一些学生的动机表明其信仰宗教主要是出于逃避现实和驱灾避祸的功利目的,这也与真正的宗教信仰相去甚远。

(五)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广泛,大众媒体的影响最大

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中,网络、电影电视、电台等大众媒体是主体,占48.9%,接下来依次是学校相关课程(35.5%),宗教书籍和宣传品(26.1%),家庭熏陶(19.7%),本民族文化的影响(18.5%),熟人朋友介绍(9.8%)等,而“传教人士引导”排在最末位,仅占3.9%。与此相应,在回答“大学校园里是否碰到过有人传教或者受邀参加宗教活动”时,选择从未有过的占65.7%,经常有的仅占2.3%,偶尔有的占32%。这就说明大学生主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宗教,大众传媒、家庭环境等对于大学生接触、信仰宗教影响很大(见表3)。

表3 接触宗教的途径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