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变迁与分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对国有经济实行结构性战略调整,四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邹东涛等,2008)。其中,与劳动力市场形成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是第二、第三阶段,主要涉及破产改制、抓大放小、下岗失业等。

放权让利的改革主要有三种形式:企业下放、扩大企业自主权和企业承包。由于它调整了政府和企业内部人之间权、责、利的分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它无助于建立起有效的企业制度,成效也十分有限(吴敬琏,2010)。

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有企业出现了盈亏“三三制”,即三分之一亏损、三分之一虚盈实亏、三分之一盈利。之后的情形每况愈下,亏损面、亏损额均逐年上升,利润也逐年减小甚至变为负数(见表1-1)。到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出现了亏损企业占企业总数的一半、整个国有部门连续数月净亏损的情况。1997年7月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国有部门雪上加霜。

表1-1 全国国有企业盈利与亏损状况(1990~1998年)

在这一时期和背景下,国企改革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行结构调整阶段,涉及兼并破产、“抓大放小”、“三年脱困”、下岗失业等重大改革举措。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同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了法律依据。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破产制度,所以这一时期开始大力推进兼并、破产,要把国有企业由“只生不死”转变为“有生有死”。[3]

1995年5~6月,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讲话中第一次对“抓大放小”方针进行了表述。同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搞好大的,放活小的。[4]从实践来看,“抓大放小”是先放小后抓大,这是因为国有中小企业在经营状况上最先开始恶化,也最先面临非公经济企业的竞争。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提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并提出“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进而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的目标,这就是“三年脱困”,主要措施就是下岗分流、减员增效。

国有企业面临的经营困境和实施的兼并破产、“抓大放小”、“三年脱困”等改革举措,带来的重要结果就是下岗失业。下岗实际就是失业,只不过下岗人员仍与原企业保持劳动关系、从企业领取一定的基本生活保障费,是我国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之前的一项过渡政策。[5]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下岗失业成为国企改革的时代特征。图1-2中的柱形图表示当年新增下岗人数,可以看到下岗从1993年开始,1995年加速,1996~1999年达到顶峰(平均每年有700多万职工下岗),2000年后才逐渐消退。1998~2001年,国有企业有2550万名职工下岗,约占中国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1/4(吴敬琏,2010)。

图1-2 下岗失业工人数量(1993~2003年)

资料来源:Naughton(2007)。

这么多的下岗职工去了哪里?199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把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作为解决国有企事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主要手段。到2002年年底,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有65.2%在个体、私营企业实现了再就业(邹东涛等,2008)。那么,非公经济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