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经济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满族的起源

满族的祖先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人,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期便见诸史籍。《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1]《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周人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2]。汉至三国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为勿吉,隋唐时称为靺鞨,宋辽时称为女真。公元669~926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建立渤海国,这是满族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后被契丹所灭。12世纪初,黑水靺鞨的后人完颜部崛起,其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这是满族先人建立的第二个政权。公元16世纪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女真人为核心,吸收鄂温克人、鄂伦春人、锡伯人、赫哲人、达斡尔人等,形成一个以女真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所以,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都是满族一脉近亲的祖先。

一 东北“三大地域经济”与“四大族系”的形成

地处东北亚腹地的中国东北,南临黄、渤海北岸,东临日本海西岸,西接蒙古草原,北逾黑龙江与外兴安岭接界,自古是东北亚大陆诸民族和文化的聚会之区、繁衍之地。由于这一地区靠近黄河文明的发源地和环太平洋西岸,具有相对优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在古代氏族的发展中,直接受中原大陆的粟作农业,黄、渤海北岸的农牧兼渔猎经济和北方草原游牧生产方式的多重经济因素影响。东北早期民族的形成和分布,始终与东北三大地域的经济形态息息相关,即不同的氏族和部族集团,首先根源于不同的地域和生产方式。[3]实际上,东北“三大地域经济”(辽河、长白山、草原)与“四大族系”(华夏族系、东胡族系、秽貊族系、肃慎族系)的形成,在中国东北古代氏族发展演变中,既有横向地域又有纵向历史的联系。

辽河在中国虽称不上巨川,却有着北方其他大河不可比拟的地理优势。首先,它地处渤海北岸,黄、渤海沿岸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北方民族兴起的重要文化圈;其次,辽河是“环渤海经济圈”中较大的河流,其实际水系地理范围,包括滦河、大小凌河和鸭绿江水系等,这一地区正是东北亚古代文明的前沿,并有“陆桥”连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最后,辽河实际上是“黄河文明”向燕山以北、长城地带的延伸,在经济形态和人文地理上,具有农耕经济、渔猎经济、游牧经济和采集狩猎经济交会、并存的综合优势。当代中国历史和考古学的发展,也正是在辽河流域,找到了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代表的燕亳,它是东北“四大族系”中唯一华夏系土著。[4]

长白山区,从考古学区系的地理根源上推溯,应是以“山系”和“水系”的并重,并涉及环黄、渤海和日本海岸的经济文化结构,是古代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区域。这一地理优势,反映在古代氏族的形成上,则集中表现在,在长白山南北,从公元前2000年以来,首先形成了东北“四大族系”中的“秽貊”与“肃慎”。[5]

按照传统的地理和考古人类学确认的类型区,草原经济的中心定位在燕山以北、西辽河上游以北的长城地带的北缘,其东部起自松嫩平原交界以西的大兴安岭南北,西部直至阿拉善沙漠以东的广阔草原和丘陵山林地带。草原从其独特的经济文化形态来追溯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生存模式,是其群牧经济形态的确立;第二,独特的生产方式,细石器文化的产生;第三,以自然为本的意识形态。由草原经济内涵和生产方式孕育的“东胡族系”,是东北先秦时期土著氏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6]

二 长白山北系的肃慎人及其演变

先秦时期长白山北系的古“肃慎”人的分布,大体上以长白山以北的东流松花江、牡丹江和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及山地为主。秦汉以后,由于东北诸氏族迁徙、交会聚合的频繁,长白山北系的“肃慎”族系逐渐演变为东、西两支。其东支,以图们江以北、老爷岭以东的滨海山区为主,形成了肃慎与“东秽”结合的“北沃沮”“白山靺鞨”“窝集”等氏族区,具有山川地貌面向海洋的氏族经济特征。其西支,以牡丹岭以北,老爷岭以西的牡丹江上游和乌苏里江上源穆棱河与东流松花江以南构成的“肃慎”人的传统经济区。其族系渊源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一脉相承。[7]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所谓肃慎、挹娄、勿吉,并不是一个民族,它们实际上是同一族系中的不同民族”。[8]但从“肃慎”系的分布演变看,从汉魏开始,其族系发展的序列,史书记载较为明确,而且有从长白山北系,逐年向长白山“中系”和“南系”发展的趋势。两者在长白山北系,东临日本海沿岸的东北亚广阔地区,构成了“肃慎-沃沮”部的传统分区,有些研究者将其一部分滨海区称为东北亚之“金三角”地区,[9]作为同一族系演变是毋庸置疑的。

从族系的名称系统来看,学术界普遍认为,“肃慎,女真本名为朱里真。即出自东夷一语,亦即由东夷转音为肃慎民族的称谓”[10]。所以先秦的“肃慎”“稷慎”,应俱为东夷通古斯语系对这一古老部族的称谓。至秦汉时,“肃慎”成为定称,因为夫余在松花江流域的阻隔,肃慎较少与中原直接往来,但中原民族仍熟知这里盛产“楛矢石砮”。[11]肃慎在东汉、三国时始称“挹娄”,亦有史为证。《后汉书·孔融传》:“昔肃慎不贡楛矢。”该书引鱼豢《魏略》说:“挹娄一名肃慎氏。”《旧唐书·渤海传》中将魏晋之“挹娄”写作“虞娄”,应是《新唐书》中“挹娄”的同音字转。至南北朝时期,肃慎族系的“挹娄”,又称“勿吉”,《魏书·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其人劲悍,于东夷最强,言语独异。”隋唐时期,“勿吉”又改称为“靺鞨”,明确记载于《旧唐书·渤海传》中:“渤海靺鞨大祚荣者……其东至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进入公元10世纪以后的辽金时期,由唐代渤海靺鞨各部直接发展而来的东北女真各部,在渤海灭亡后,分成了“安出虎水女真”“长白山女真”“野人女真”以及“熟女真”四部。其中“安出虎水女真”主要是分布在阿什河一带的“安车骨部”后代,成为12世纪兴起“金源”故地的女真主体。“长白山女真”为世居长白山南北的“白山靺鞨”旧部,是辽金元“东海女真”的主体。“野人女真”应是辽金对留居渤海故地“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的俗称,以应对被契丹人大举迁往辽阳以南,进入辽河流域与汉族聚居的“熟女真”。[12]从公元1115年阿骨打建国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到公元1153年海陵南迁“燕京”(今北京),建立了“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咪、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右旋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南以唐邓西南皆四十里,取淮之中流为界,而与宋为表里”[13]的大金国。之后,金代女真的兴起,为明末女真族实现全国统一,建立清朝奠定了历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