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牧 爱茶宁可下尘埃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载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唐·杜牧《题禅院》
说起杜牧,就想起那首被山西汾酒用足了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据说全国有许多杏花村,都在论证诗中“杏花村”就是指当地。至于杜牧是否去过山西汾州就不得而知了。一个地方有杏林,还有一个叫作杏花村的村庄,更有许多的酒坊,我想只有汾阳的杏花村了。不过这个问题不是本文的主题,还是说说杜牧与茶。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曾经做过几个州的刺史,最终做到中书舍人。原先只知道杜牧是个大诗人,其诗影响颇大,世称“小杜”。杜牧的个性很强,为人清高傲气,因此吃亏不少。他做监察御史时,分管洛阳事务。当时曾任检校司空的李愿被罢官闲居在家,挥金如土,极度奢侈,常常召妓听曲,洛阳的名士们纷纷都去李府巴结。一次,李愿邀请当地名流在家聚会。因为杜牧所担任职务的原因,李愿不敢发出邀请。杜牧知道后,就托人转达愿意赴约的意思。李愿不得已而邀请了杜牧。宴会厅里,杜牧一个人坐在位子上,睁眼注视着厅里的妓女。他饮过三杯之后,问李愿道:“听说你这里有一位叫作紫云的姑娘,是哪一位啊?”李愿指着一位漂亮的艺妓给他看。杜牧凝视良久说:“真是名不虚传,值得一见。”李愿大笑,旁边的艺妓也笑了。随即,杜牧自饮三杯,起身吟诗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杜牧的气意闲逸,旁若无人,使在座的人为之一叹。杜牧一向不拘小节,无论是在官还是隐居,从来都是我行我素。其留传的佳句颇多,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如果不看杜牧的为官路线图,还不知道他曾在阳羡(今江苏宜兴)做过贡茶督造使。为皇宫供茶把关,这是个不错的职位。顾渚和阳羡都是贡茶产地,而且距离很近,几乎就属于同一片茶山。在茶还是上流社会的贵重饮品的时代,皇室及贵族几乎垄断了最好的茶山。作为贡茶督造使,杜牧要确保贡茶的质量,除了责任心强、办事认真外,至少需要懂一些茶道。我们不知道杜牧对茶有多少研究,但从他留下为数不多的茶诗看,他还真做了不少功课。
每逢采茶季节,选个春光明媚之日,杜牧邀请宾客聚会于宜兴东南三十里的茶山。杜牧和宾客们坐在茶山下的草地上,喝着酒,看着茶山上采茶的村姑。因为当时杜牧身体抱恙,不能饮酒,便作诗给大家尽兴,诗中还表示只能以茶代酒。杜牧觉得这日子比在朝中做官强百倍——不用提心吊胆,不用装模作样。他的《茶山下作》说:
春风最窈窕,日晓柳村西。
娇云光照岫,健水鸣分溪。
燎岩野花远,夏瑟幽鸟啼。
把酒坐芳草,亦有佳人携。
杜牧在宜兴督造贡茶时,曾为茶山题五言长诗,其中有“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牙香紫璧裁”“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树荫香作帐,花径落成堆。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说尽对茶山景色的留恋,对阳羡茶的赞美,对当时生活的感慨。
杜牧连续担任过四个州的刺史,后从湖州任上回到长安,拜中书舍人,在汴河题诗一首,其中有句“自怜流落西归疾,不见春风二月时”结果一语成谶。一到京城,杜牧即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