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读历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印度的波旁家族:从巴布尔到国家灭亡

印度历史看上去混乱不堪,在错综复杂而又不甚可靠的原始文献中隐藏着许多传奇人物。信仰佛教的孔雀王朝和信仰印度教的笈多王朝是印度艺术、建筑和文学作品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在这两个帝国崩溃后,印度陷入了政治混乱。在上文中我们就叙述到这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很难维持其政治统治。撼动东欧、中亚、俄罗斯和中国的暴力活动同样出现在印度。在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军队之后到来的是蒙古入侵者,他们占领了印度北方,传布伊斯兰教,之后又控制了整个次大陆,其统治一直持续到英国人到来之前。

从13世纪到17世纪,欧洲历史和印度历史是平行发展的。我们无须对此感到困惑。毕竟,巨大的欧洲半岛和楔形的印度就像亚欧大陆伸出的两条大小相似的“舌头”。在这500年中,两大地区自许为中心的势力与地方势力长期存在冲突。之后,不同宗教间的矛盾也引发了长期对抗。这些冲突和对抗都阻碍了印度次大陆和欧洲次大陆的政治统一。

欧洲自许为中心的是罗马的教皇,他们与神圣罗马帝国和其他天主教君主国携手合作。在印度,卡尔吉王朝(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创建)和图格鲁克王朝统治下的德里自认为是中心。与罗马一样,这两个王朝也遭遇了严峻挑战。罗马要应对异教徒和新教徒的反抗;印度教国王,以及来自西部、中部和南部的叛乱者则威胁着德里的伊斯兰王朝。穆斯林毁灭了印度教文明的许多荣耀象征。例如,他们摧毁了许多古老的庙宇和艺术品,就像新教徒毁掉修道院和天主教艺术品一样。如果说罗马教皇控制了诸如苏格兰、立陶宛、英格兰、波兰和匈牙利等国家;那么德里苏丹则控制了马尔瓦、奥里萨、毗奢耶那伽罗、章普尔和拉其普特等地区。

从某些方面来看,印度和欧洲确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雕刻精美的印度石质建筑与西方的教堂及欧洲统治者的城堡相提并论。印度的著名人物在气质上也足以比肩英格兰的亨利八世和博尔吉亚教皇。阿拉乌丁是来自德里的伟大的伊斯兰君主,他的象兵部队和突厥骑兵将战火延烧至印度南部,缴获了许多金光闪闪的战利品——几乎可以塞满阿拉丁寻找神灯时踏入的洞穴。而且,阿拉乌丁还击败了蒙古人。穆罕默德·伊本·图格鲁克也是个传奇人物。他是德里苏丹国的苏丹,也是诗人、学者、数学家,热心赞助各种艺术事业。但是,对待叛乱者和惹怒他的人,图格鲁克也毫不留情。他会剥下人皮,剁碎人肉,将肉和米混在一起,灌入那张人皮,再将其送给被害者的家人。其凶残堪比弗拉德,后者既是基督教大公,也是一位斗士。

因此,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的印度历史看上去比同时代的欧洲历史更离奇。我们发现,印度的历史进程与欧洲有相似之处:围攻、凯旋、王朝斗争和地方叛乱层出不穷。在动荡的时局之下,贫穷的农民和承受重税的城市商人正苦苦挣扎。然而,与欧洲不同的是,印度人没有脱离国王和王公的统治。印度有哲学和自然科学,但没有出现启蒙运动,(在这个时期)也没有多少政治改革。或者说,至少我们认为没有。遗憾的是,印度的历史记载主要聚焦于伊斯兰宫廷,宫廷之外的历史记载相对匮乏。一位现代历史学家曾哀叹道:“穆斯林作家惯用漫谈式的写法,这使印度的历史叙述显得毫无生气。因此,我们需要从语言贫乏、精神乐观的编目中——为王室撰述赞辞的人很喜欢这种编目——辛苦地推测印度历史的发展进程。”John Keay, India: A History, p. 251.

伊斯兰教的伊玛目比后来的基督教传教士更希望消灭印度教,但他们未能如愿。伊斯兰统治者可以击败印度教统治者,但却不能征服印度教等其他宗教。印度有许多针对个人的暴行,但不会像欧洲那样将一群人残忍地烧死,强迫他人改变宗教信仰,折磨异教徒,也不会发动战争赶尽杀绝。与欧洲不同,印度的航海技术主要用于近岸航行,目的是从事贸易活动,而不是战争或探险。印度也有战舰,特别是在朱罗王朝时期。中世纪时代,朱罗王朝控制了印度南部,其舰队曾一度抵达中国。但是,印度的海上优势并未持续很长时间。陆上优势也是如此。有时,印度统治者会召集军队,向北越过阿富汗进攻波斯,或者向东进攻中国。然而,与在印度建立早期据点的国家——葡萄牙、法国或英国——不同,印度从未产生控制全球的野心。

印度史与莫卧儿帝国的崛起密切相关。莫卧儿帝国的崛起与欧洲的宗教改革及西班牙人到达秘鲁大致在同一时期。莫卧儿帝国的历史始于中亚荒蛮地区的冒险故事,而其终结则使人们认识到专制君主制的危害。

莫卧儿帝国的创始人名叫查希尔·乌德丁·穆罕默德,但人们更习惯称呼他为“老虎”或巴布尔,据说他既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也是帖木儿的后代。1483年,巴布尔出生在乌兹别克斯坦,拉斐尔和马丁·路德也在同一年诞生。巴布尔的父亲是一位性情温和的地方统治者。巴布尔的首次大捷是攻占撒马尔罕,当时他只有14岁。通过整顿军队的逃兵现象,镇压各种叛乱活动,消灭强大的敌对势力,巴布尔逐渐在阿富汗建立了权力基础。随后,在为军队装备了新式武器滑膛枪后,巴布尔率军进攻印度北部。1526年,他击败了信仰伊斯兰教的洛迪王朝,并占领德里城。接着,他打垮了信仰印度教的拉其普特人,而拉其普特人曾为自己的独立地位感到骄傲。1531年,巴布尔去世。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园林(特别是喀布尔的园林,后来他就被葬在那里)、第一部伊斯兰统治者的自传、用敌人头颅建造柱子的恶名和一个辉煌的王朝。

各个王朝都会面临继承人是否称职的问题。巴布尔的儿子在失国后又恢复了权力。但是,巴布尔的孙子阿克巴大帝才真正拓展了莫卧儿帝国的统治。阿克巴与伊丽莎白一世、德川家康、伊凡四世大约是同代人,他的统治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用象群和大炮联合进攻是阿克巴的战术特点,他在军事上的胜利使莫卧儿帝国的人口达到1亿人。相比而言,当时英格兰的人口是500万人,整个欧洲的人口是4000万人。

这些胜利都非常血腥,堪比阿育王曾犯下的罪行。从1567年到1568年,阿克巴的军队一直围攻契托尔(拉其普特人把守的一座要塞)。守城士兵最终选择了传统的死法——自杀。士兵们活活烧死了自己的妻小,以免他们被敌人活捉。尽管如此,当阿克巴的军队展开屠杀时,城中仍有3万平民幸存。与对待阿育王一样,人们更愿意记住阿克巴的和平品性,却忽略了他在军事行动中显现的野蛮性情。

阿克巴并不比阿育王极端。他拥有庞大的军队,向农民征收重税,但建立了相对高效、公平的官僚系统。而且,他对其他宗教也非常宽容。阿克巴营建了新首都法塔赫布尔·西格里。这座华美的城市同时体现了伊斯兰、印度和波斯的建筑风格。新都落成后,阿克巴邀请各种宗教派别进行公开辩论。他端坐一旁,聆听不同的观点。圆柱和拱桥体现出一种混搭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世间不同观点的融合:有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和苏菲派的观点,有印度教的观点,有耆那教的观点,有锡克教的观点,甚至还包括基督新教的观点。通过这些建筑,各种教派沟通了对神圣本质的理解。阿克巴不想皈依任何一种信仰,他想将各种信仰融为一体,创造出新的宗教,使其适应信仰多元化的帝国。不过,除了增加对阿克巴的忠诚和崇敬外,这种“新信仰”并没有发挥作用。由于缺水,而且靠近叛乱的王国,新首都很快就衰落了。与新都相似,阿克巴的“新宗教”也很快消亡了。但它带来了更加宽容的政治氛围,这一点被人们铭记心头。

阿克巴将皇位传给了儿子贾汉吉尔。这里需要做一点说明:在莫卧儿帝国的历史上,儿子作乱、父子相残的故事司空见惯。由于牵涉太复杂的原因,在这里就不详细交代了。莫卧儿王族与金雀花家族及奥斯曼人一样声名狼藉。贾汉吉尔也主张宗教宽容,爱好艺术和建筑,也酗酒。贾汉吉尔和他性格鲜明的妻子共同治理国家,后者甚至将自己的名字铸到硬币上。我们对这位君主了解这么多就够了。后来,贾汉吉尔的一个儿子解决掉了自己的兄弟,并逼迫父亲退位,他就是从1628年执政到1658年的沙·贾汗。

沙·贾汗也是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留下了世界史上最成功的建筑之一。在生育第14个孩子时,他的妻子蒙塔兹·马哈尔不幸去世,这使沙·贾汗陷入巨大的悲痛。于是,他决定修建印度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建筑——泰姬陵。泰姬陵位于阿格拉城外。今天,世界各地的酒店和广告中都会再现泰姬陵的形象,但它在晨曦和暮色中展现的熠熠生辉的美丽绝对不落俗套。在泰姬陵周围,那些冒着黑烟、不断扩大的工业化城镇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从本质上说,泰姬陵是为怀念妻子而修建的一座纪念性建筑,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莫卧儿王朝的奢华之风。沙·贾汗对大理石的热衷最后转化为德里和阿格拉等城市中一座又一座华美的建筑,至今仍能令游客惊叹。

这也是18世纪专制主义者的专长。那么,将莫卧儿皇帝和同时代的欧洲统治者都归为“专制主义者”是否合理?莫卧儿帝国统治的宗教和哲学基础与欧洲或俄国不同。尽管阿克巴进行宗教融合的试验,但印度并未出现欧洲那样的启蒙运动。不过,莫卧儿人自认为是中央集权和现代化的推动者,为次大陆带来了新的统一。早期的莫卧儿人在思想上非常开放,也不乏好奇心。当时,受过教育的欧洲人——特别是一些法国观察家——敏锐地意识到,莫卧儿王朝与欧洲的王朝有相似之处。因此,他们可以从印度的发展中学到有用的东西。莫卧儿帝国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在石头上创造史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人们产生敬畏感,圣彼得堡或凡尔赛也都在做同样的事。

然而,即便是在欧洲,莫卧儿皇帝也是君王奢靡的象征。尽管帝国的控制范围不断扩大,军队的实力不断增强,皇室也变得越来越富有,但帝国衰落的痕迹也逐渐显露出来。巴布尔的言行傲慢无礼;阿克巴有很强的求知欲;贾汉吉尔和沙·贾汗对大型工程热衷成瘾,尽管后来这种热情有所减退。有些现代企业修建了壮观的总部大楼,楼前安装了喷泉和雕像。尽管这些大楼看上去很漂亮,但也通常表示该企业已逐步走向没落。那么,泰姬陵是否标志着莫卧儿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呢?那些导致专制主义的内部因素是否会使衰落变得不可避免?

即便在那个时代,人们也会感到惶惑。人们很容易将印度和欧洲进行比较,因为在莫卧儿王朝的鼎盛期欧洲才开始步入专制主义时代。1648年,泰姬陵竣工。12年后,路易十四的建筑师开始扩建凡尔赛宫。当莫卧儿帝国如日中天时,彼得大帝成了俄国唯一的统治者。奥朗则布是莫卧儿帝国最后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腓特烈一世成为普鲁士国王,波旁家族开始在西班牙建立统治。奥朗则布的私人医生弗朗索瓦·贝尼耶曾致信路易十四的大臣让-巴蒂斯特·科尔贝。在信中,贝尼耶对莫卧儿王室的财富和奢侈感到惊讶。但是,他也发出警告,印度农民承担了各种无休止的税赋,他们事实上成了奴隶,这非常不利于农田改造:在未来,人们没有资金,也没有动力整修排水沟,更没有努力工作的热情。Keay, op. cit., p. 322.

奥朗则布在皇位继承战争中杀死了兄弟,囚禁了父亲,开始大权独揽。这种获得权力的方式在莫卧儿帝国的历史上并不罕见。欧洲人对他兴趣盎然。1675年,英格兰诗人约翰·德莱顿写了一出关于“奥伦·泽比”的戏剧。在戏中,德莱顿将奥朗则布描写成一位虔诚的穆斯林英雄,但现实中奥朗则布则将毁掉整个帝国。他将莫卧儿帝国扩张到整个印度次大陆。这个国家体现了专制主义统治的某些优点,如统一的法律系统、精心养护的道路、坚固的要塞、统一的度量衡、相对高效的税收系统、不断增长的贸易(尤其是与欧洲人的贸易),以及规模庞大的常备军。此外,有关莫卧儿帝国的各种记录也得以保存下来。不过,帝国对人们的压迫变得日益沉重。

莫卧儿帝国的前几代统治者(包括奥朗则布的父亲和被他杀害的兄弟)都主张宗教宽容,但奥朗则布却改变了这项国策。他推行各种体现伊斯兰教思想的禁令,如禁止饮酒、禁止跳舞和禁止记述历史。奥朗则布杀害了许多宫廷艺术家,他们创造的精美的细密画曾是印度文化的一项骄傲。他还设置了各级审查官,命令军队亵渎或摧毁印度教神庙。有一个非常著名但又存在疑点的事件:宫廷乐师号啕痛哭,为20口棺材举行隆重的葬礼。奥朗则布问他们到底出了什么事?乐师们回答,皇帝扼杀了音乐,他们正在“埋葬音乐”。奥朗则布回复他们说,你们应该把音乐埋得再深点儿。

像其他的独裁君主一样,奥朗则布需要巨额资金供养军队和官僚,但他并未能使这个更开放、更“向外看”的国家实现经济增长。奥朗则布准备在德干平原和印度南部征服新的领土。最著名的征服活动就是占领位于戈尔康达的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那里出产过“光明之山”钻石、路易十四经常夸耀的“法国之蓝”钻石(近代,这枚钻石再现世间,更名为“希望之钻”),以及其他许多著名的钻石。为保卫这座矿山,当地人在一座花岗岩山丘的周围修建了一道长达8英里的长墙。1687年,奥朗则布的军队向矿山发起进攻。这是一场漫长而血腥的战争,但战争的结局使奥朗则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君主。他也是世界上最健康的统治者之一,这或许要归功于伊斯兰教提倡的简朴生活方式。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享年88岁。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在领导一场旨在征服全印度的战争,这场战争看上去似乎永无止境。

最后,奥朗则布统治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但他发动的长年累月的战争却是愚蠢至极,其花销远远超过了沙·贾汗大兴土木的费用。令奥朗则布意想不到的是,他吸干了莫卧儿帝国的血,为英属印度的崛起铺平了道路。他最大的敌人是信奉印度教的马拉地国,这个国家控制了西高止山脉和沿海地区。当时,以铁腕手段统治这个国家的是希瓦吉。他既是位军事天才,也是印度教徒心中的英雄。许多略显浮夸的故事都在讲述他如何率领非正规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大胆的突袭。从1681年到1707年,马拉地人和莫卧儿人之间爆发的战争相当于欧洲各种各样漫长的王位继承战争。在这场长达26年的战争中,年事已高的奥朗则布住在一座可以移动的都城中——这是一座由许多帐篷组成的城市,据说方圆有30英里。他的身边有50万名随扈和3万头大象。这些人边走边抢劫地里的农作物。此外,他们还加速了疾病的传播。

与后世的许多军事统帅一样,奥朗则布意识到,很难用正规军去清剿游击队,而针对马拉地人的战争似乎永无止境。这场战争使人们对伊斯兰教的仇恨日益加深。长期的冲突将莫卧儿帝国推向了财政崩溃的边缘。赋税日益沉重,叛乱的范围因此远远超出了南方。

这很好地诠释了专制主义的危险。受个人欲望驱使的帝国(在这个例子中,奥朗则布受到了宗教的驱使)或建立在镇压和扩张基础上的帝国是不可能长久的。印度与欧洲很相似:欧洲也有因王位继承和宗教分歧而爆发的战争,而且这些战争的历史并不比印度短暂。但是,由于有远洋舰队,欧洲人可以到达更远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在弥留之际,奥朗则布对他的儿子说:“我在这个世界,来而复返,就像是个陌生人。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我做过些什么。”

莫卧儿人蹒跚地迈入了19世纪,此时他们已精疲力竭。当英属东印度公司最早一批冒险家在印度沿海地区建立据点,伙同法国竞争者一起打败印度的地方武装时,他们发现印度的大门已经腐朽不堪,踹上一脚就会倒塌。罗伯特·克莱武是个富有进取心又自命不凡的人。在他的率领下,英国人不但用刺刀和大炮打开了印度的大门,而且还钻入了莫卧儿帝国的行政系统,成为阿格拉宫廷的税收官。这使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获得了短暂的权力,由此窃取了莫卧儿帝国的领导权,直到他们有能力将帝国推翻为止。在莫卧儿王朝的庇护下,东印度公司逐渐变成了一个影子政府。隐藏在公司实业活动之下的是英国的王权(公司对事情的变化同样感到惊讶)。

英帝国需要重新开始。因为在地球的另一端,它在美洲建立的第一个帝国即将土崩瓦解。而在不久之前,欧洲的专制主义也开始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