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从校内走向校外
从2012年开始,钱振澜和他的团队边做边改边学,也经历了很多挫折,换过三个经营模式,直到现在小美合作社模式才真正成熟。“目前天使轮融资已经结束,可以说整个模式已经确定下来了,发展战略也比较清晰。在下一轮融资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整兵’,磨合、扩充团队,让整个体系的运营更加常态化。”测试期的小美合作社平台上的累计流量已经达到了几十万人次,农产品成交量也有上千单。这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还吸引了一些国内知名企业家的关注,有投资的,也有参与做顾问的。再加之小美与三农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聚焦,浙江日报、浙江省电视台都进行了深度报道。
“很多人觉得小美农业是有意义的,可以做成一个创业项目,进行适度产业化发展和推广。”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线上农业,钱振澜认为小美农业在模式、团队和依托资源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和竞争力。
一开始,小美农业并没有突破传统农场的方式,即雇用农民来耕种,再统一售卖,但钱振澜很快发现在这个模式下,农民的效率和积极性都不高,在销售上也遭遇了瓶颈。不断试错,再不断纠错,小美才终于找到了对接农户与客户的“平面型”模式。“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建立信任,客户和农户之间直线连接,没有任何障碍。而其他的销售模式,一般都是以中间商为主导,为了收取更多的利润,一面尽量压低收购价,一面抬高零售价,因此不可能让客户与农户直接产生联系。”
“小美的团队以浙大的学生群体为主,主要工作也由他们来负责。浙大的同学们都很聪明,吸收他们参与进来可以发挥他们的个性所长。”钱振澜还在积极地组建校内社团。“学校里有三农社团、农创社团,我们就成立一个‘小美农业社团’,以独特的视角去关注乡村发展,用切实的行动去帮助乡村复兴。参与的成员以一个兼职的状态,不仅可以接触很多传统乡村的东西,吃到很多美味健康的农产品,更重要的是,每个月还能得到一笔对学生来说很不错的收入。”
除此之外,小美农业还能得到浙大涉农资源的支持,如邀请到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等一些领域的专家教授来指导农民的生产、销售。“况且浙大又是一个非常有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群体,小美农业从建工学院开始发展,再延伸到农生环等其他学院,最终还能在几十万人的校友圈子里进行辐射,这些资源不是一个企业能轻易获得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校友成为小美的客户、优质农产品的推荐人,小美农业在校内有了较高的人气和知名度,带动了口碑效应,也通过校友们的人际圈逐步向外拓展。
“我们从校内起步,并不意味着永远停留在这个圈子里。”钱振澜明确表示,校友圈只是起步阶段的一个测试,小美农业慢慢地会“去浙大化”,变成一个社会化的模式。
从社会发展趋势上看,未来中产阶级群体会更加庞大,对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需求只增不减,小美农业的发展必然以未来的巨大市场为指向。“所以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整合学校里的涉农资源,磨合好团队,希望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把小美模式完全走顺。之后三年,以村、镇为单位,建立起一些更集中的示范基地,通过小美的落地让农民、乡村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钱振澜的规划蓝图中,将来每一个社区里,都会有集中固定的农户来对接:连接的一头可以是单个农民,也可以是几个农民组成的村民小组,或者一整个村、一个镇;另一头则是单个市民家庭、几户人家,也可以是一个小区,或者由好几个小区组成的社区。总之,连接的方式不尽相同,而一旦结对成功就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连接单元,农户与客户之间知根知底,相互信任。农户真正发挥了土地和劳动的价值,按时按需提供自家种植的新鲜蔬菜,以及其他衍生的农副产品,如水果、肉类产品、禽蛋类产品等等;客户既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享受到优质农产品,又帮助和支持了乡村的发展。
“当加入小美的农民数量多起来时,我们会选择以农民合作社的方式去进行沟通管理,制订规章制度,明确品控和日常管理的要求。在平时,合作社是自治的,但在关键性的决策判断上,如农户申请加入的考核审批,会把不符合要求的农户筛除出去等等,我们也要介入进行仲裁。
“乡村复兴是一个很全面的概念,农产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小美的未来不仅仅是做农产品,还应该包括手工业产品、特色文化产品等,未来还可以发展民宿、乡村特色游等第三产业,售卖一种田园的生活方式。它的定位不能停留在农业,而应该称作乡村产业。”
提及未来愿景,钱振澜还说起了他的隐居畅想:“我一直希望在浙江附近某个乡村里寻一块地,建一个小小的庄园,邀请朋友们一起住,很朴实地回归中式生活。一开门就是田野,关上窗还能听到潺潺水声,在菜园里种种地,在草堂里看看书,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块儿,谈天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