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我们在路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应该着力的点

针对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种种现象,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向最微观的大学课堂要质量!诚如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所说,“当课堂教学没有质量时,一切教育目标和追求,都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应用型高校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应把课堂教学作为支撑质量目标的核心环节,敢下“深水区”,通过五个着力点,探索形成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本质特征的课堂教学骨架,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服务于学生的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努力的学生有收获、徘徊的学生有目标、积极的学生有成果、消极的学生有体验。

一、强调学生学习的责任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成功的学习者是主动的,有目标导向的,具有学习责任心的个性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在应用实践和现实问题解决中的主体性作用发挥,首先强调学生必须能主动为自己的学习行为承担责任,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成为自身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和体验者;推动“教”的课堂逐步走向“学”的课堂,让课堂上不再仅仅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传递式教学,而是实现师生协同学习、合作研究和共同成长。

这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把时间、精力和智慧投入到学习中,帮助学生在信息化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减少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逐渐学会自主式、参与式、探究式学习;还要赋予学生学习应有的权利,赋予学生在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决定学习方式等方面一定的自由,让学生的学习由内在需要所驱动,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潜力,焕发学习优势。

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人生而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这是人能够获得理性、自由、创造等超越动物性发展的基石,表现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人只有积极运用天性去探索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才可能有创新,才可能有成长、发展和超越。学会学习的一条最佳途径也是走向问题启发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使学习活动走向思维运动,才可能培养学生具备多元思维的能力。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强调问题引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解决为主要活动过程,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还要求以研讨与现实联系密切的问题为主,跟踪和了解该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或尖端技术,挖掘学生潜在的研究禀赋,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和钻研精神,形成面对困难时积极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钻研潜质,以及自信、全面、富于进取和创新精神的人格和工作特质;更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师生共同围绕学习问题,通过在对话、交流、质疑、假设、分析、评价、论证等教学活动环节中独立自主或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不局限于惯性、惯例等,助益学生问题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及自由独立人格的生成,推动他们独立思考、判断真假、选择信息、挖掘深层次的含义、寻求看问题的不同思路和视角等。

三、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开展学习任务时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主要包括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体验学习等。当前在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均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针对性等共性特征。推动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应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养成,既应具有符合应用型人才特征的针对性,更应具有符合学情特征的时代性。

我们倡导自定节奏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即是要为学生营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引导学生大胆挑战传统的识记性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推动他们结合自身需求和环境自由地、个性化地灵活变化学习方式,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我们推动学生走向团队合作式学习,即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逐步告别单打独斗式学习,学会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交流与协作;我们应用情景式教学,就是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认知体验,借用新兴技术模拟真实场景增强学生的过程参与性,进而增强学习认知;我们关注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源于互联网时代为学生学习注入的新活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自由多样、简单便捷的知识获取途径和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打破学习时空的局限,帮助他们学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超载”时代对信息的搜索、筛选、分析、应用的能力,等等。

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努力为所有学生创造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良好个性。当前学校教学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激励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往往只看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结果造成只有个别优秀学生能得到积极评价,产生愉快体验,从而激发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隐性的失败者,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针对应用型人才强调利用感官去体验、去实践、去解决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社会实践,研究教学方法的适切性,采用多种方法灵活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我们的课堂不为教材、大纲等所约束,让我们的学生广泛参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双向或多向互动中,真切体会到好奇、思考、辨析、研究的课堂教学魅力,还要注重评价的方式和作用发挥,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克服困难的喜悦,享受学习的快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激起他们更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更多追求成功的力量。

五、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独立决策和解决问题。采用深度学习策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善于保持、整合与迁移所学知识,更易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同时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建构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不仅要将课堂作为学生知识深度加工的主场所,把原来教师单向传授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性”和“批判性”的课堂情境,还要围绕问题的最终解决,以理解、建构、反思、迁移为着力点,探究深度学习发生的情境机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建构中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应用和创新,有效培养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及发展理性思维,让他们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