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呼唤课堂教学改革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比较一致的选择。这一人才培养定位的提出,是中国高等教育面对社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市场人才选择方式变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现实所做出的时代回应,不仅对促进我国社会转型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有助于有效实现人的多样化发展。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关于“应用型人才”,一般认为具有三大关键特征。一是,具有“人才”的基本特征。他们是在人力资源中具有较高能力和素质的人,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并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二是,具有“应用型”的共性特征。与精通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他们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基层,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具备相应的应用型思维,动手与实践能力强,善于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理论与技术从事专业活动。三是,具备“创新性”的时代特征。应用型人才要在富有个性与变革的时代紧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具有发散性、求异性及逆向性思维,能把创新构思付诸实践。为此,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上,知识结构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为基本原则,强调“学以致用”,突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思路在行业生产实践中的灵活应用;能力结构侧重于组织、指挥、协调、管理与服务等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突出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等;人格结构强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高度的责任感与团队合作意识等。
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要关注未来走向,为学生尽力拓宽就业、创业之路,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赋能:
面向当前国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特征及需求,我们基于强调能力本位的学习(competency-based learning)特性,积极探索突出能力培养的“全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学习内容、方式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一定的管理能力,让他们在文明、民主、多元的时代能表达、懂沟通、善合作,让他们在开放的世界不盲从,有坚守,能提出独立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在激烈竞争中有良好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面向不确定的未来,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伴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技术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的现实,如何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赋能。当人才的竞争赛道再次切换,当一些工作岗位消失,什么人不会被淘汰?我们现在要教会学生什么?研究如何帮助他们在校期间养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他们具备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让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学会学习,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发展需求,教会他们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学会选择,快速把握机遇,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不断超越。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本科教育,我们曾经进行了一系列包括课程体系调整、支持学生自由选择专业、鼓励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等教育创新行动。而课堂,作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的主渠道,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沿阵地,是不断改革与创新的据点,理应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作出快速反应!
教学内容维度上,不过多地追求定义的准确、逻辑的严密、真理的穷尽,不侧重于知识的整理和发现、思想的回溯与前瞻、理论的争鸣与演变,不局限于教材、教师与教室,而是更贴近学生生活及社会实际,贴近专业、行业的发展前沿,重视对成熟理论要点的认识、理解及应用。
方法和手段维度上,要求建立生成性的教学观,强调利用感官去体验、去实践、去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注重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去分析和解决专业活动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索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创新性教学等,引导、启发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扩展和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满足个体发展需求,促进多元能力培养。
时空维度上,要求不断拓展课堂教学时空,拓展学生学习、体验和训练的时空,让学生紧跟专业、行业的发展动态,获得更多动手操作和现场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课内外获得更多主动学习、研究与反思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