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视角下中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研究](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42/25060442/b_25060442.jpg)
第二节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就其基本内涵来说就是将人类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以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包括知识传授、环境熏染、自我反省等方式传递给个体,使之内化在个体的思想当中,培养个体独特的气质、修养、道德、品质,并将其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当中的教育过程。具体说来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传递人文知识、塑造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的教育过程。
传递人文知识构成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人文素质以人文知识为载体,人文素质教育必然要通过知识的传递过程予以实现。伴随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出,知识的传递虽然已经不再作为教育的唯一内容,但却仍然是最重要途径和内容。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如此,人文素质的提升需要人文知识的传递与内化。故一些学者将人文素质教育看作是以人文知识传递为载体的教育过程,并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概括为人文学科教育和艺术教育两个基本的大类。人文学科知识领域包括哲学、历史、语言学、文学、心理学、艺术、宗教、考古等,艺术教育包括诗词歌赋的阅读与欣赏、音乐和戏剧的欣赏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以人文学科教育与艺术教育相关知识的传递为基石。虽然这样的说法未必完整与科学,也并没有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例如更多的人主张从显性人文知识和隐性人文知识等不同角度概括人文知识。但是在人文素质以人文知识为基础,必须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人文素质的观点是不存在异议的。
塑造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传递人文知识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达到素质的提升而奠定知识性的基础和背景。人文素质教育强调素质而不仅仅是知识,其鲜明地揭示了知识传递基础上的精神塑造的重要性。如果仅仅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但却无法形成人文素养,那么在知识和行为之间就永远无法达到知行合一,两者始终处于分离状态。也就是说知识无法内化为内心的认同,也就无法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必然包含塑造人文精神的内容。一些学者为了强调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将人文素质教育看作即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即以强调人性教育、完善人格为宗旨,以注重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为培养目的。或者说,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说,即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总之,人文素质教育以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育作为其核心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但体现在思想和理论方面,更应该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因此,人文行为的外化过程也必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行为是人的思想的呈现,思想支配行为,人文精神的塑造就其根本目标来说正是为了在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或价值行为选择之时能够自觉选择人文行为,体现文化品位和文化修养。这使得内在的人文知识和内在认同的人文精神能够具体的、现实的呈现出来。这样的行为才能对整个社会和实践活动施加更加深刻的影响,故人文行为的外化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在自我养成的基础上亲自进行相应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一个个人类个体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牢固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修养,树立人文精神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动。人文素质教育从终极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将人文素养外化为人文行为的教育活动。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文知识的传递、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文行为的外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的:只有人文知识的积累才能有助于人文精神的确立,也只有人文精神的确立才能有效地产生获取更多人文知识的内在动力;只有确立人文精神才能外化为人们自觉的人文行为,人文行为的实行需要内在的人文精神的指引。可见这一系列教育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