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字科老生行述略
当我在三十年代初开始热心于做富连成的观众时,胡盛岩、孙盛辅都已“红”过去了。胡盛岩我只赶上他息影前的“尾声”,孙盛辅则听老观众盛加赞誉过。胡到八十年代病殁,李盛藻还写了哀悼文章纪念他,不久李也病故。一九九九年六月,接到四川寄生虫病防治所研究员周肇西先生来信,谈到一点孙盛辅的情况。周肇西教授是拙著的热心读者,不远数千里来信赐教,盛情可感。今将周教授来信和他的大作中有关怀念孙盛辅的内容转录如下:
……孙盛辅于抗战初期到西安在“夏声剧校”担任教师,一九三九年初来成都演出,一九四八年去当时的西康省雅安市演出。解放后奉命组建了“雅安市京剧团”,任团长。以后终于雅安市(以上周教授来信)。
……经历过抗战时期的成都京剧观众,至今对当时的盛况仍津津乐道……刘奎官演红生和武净……刘荣升演老生……另一位很受欢迎的老生演员为孙盛辅,他出身富连成科班,功底深厚。他的嗓音虽逊于刘荣升,但唱极富韵味。他登台头几天的打炮戏为《借东风》、《空城计》、《战猇亭·连营寨》,一下便吸引住相当一部分爱好京剧的成都观众,成为他的常客……(以上节引周肇西教授著《抗战时期及其前后京剧在成都》)
此外还有一位老生关盛明,我没有听过他的戏,但知他后来授徒为业。这里值得一谈的是吴盛珠。盛珠是梨园世家,在“盛”字科师兄弟中年龄较稚,但人极聪明。初习丑,后改老生。初改老生时经常派不上他的戏。有一次先姑父何静若先生到后台,见盛珠正在扮戏,问他:“今儿有活儿了,什么戏?”盛珠答:“赵云!”静老问:“什么戏的赵云?”盛珠答:“《定军山》。”当年老路演《定军山》,孔明升帐,传令者乃赵云。今则改由张著传令,与《阳平关》相呼应,而不用赵云矣。我曾见盛珠演过生旦对儿戏,如《赶三关》、《武家坡》、《教子》、《二堂舍子》等,窃以为确属可造之材。家表兄傅和孙先生尤喜聆其唱工。可惜不久即从台上消失。我曾询及王世续先生,亦不知其下落。或言改行,或云早逝,不得而知矣。
“盛”字科生行翘楚,实应推李盛藻为一时之冠。据唐伯弢著《富连成三十年史》,记盛藻“自谭富英、孙盛辅去后,恒以一人支持广和(楼)台柱者亘六年之久”,足见其影响之大,叫座力之强。至三十年代前期,“盛”字科各行人才已在科内效力若干年,都想出科自谋生路。故盛藻一去,牵动了大批好角,科班一时确呈断层局面,以致一度形成僵局。而对富连成情有独钟的观众如我本人亦其一分子,乃于盛藻出科后仍追着他的班看戏,跑遍东、西、南三城,其实倒并非专看盛藻,实因其重要配角都是好几年中经常爱看的老相识也。
我看盛藻的戏,可分两个阶段。即出科前与挑班后。剧目相重复者亦多。但在科内所演,有时能看到折子戏,如《法门寺》、《寄子》、《广泰庄》、《借赵云》等;而挑班时所演多重头大戏,如《四进士》、《借东风》、《苏武牧羊》、全部《火牛阵》、全部《审潘洪·黑松林》、全部《浔阳楼》等。几年之间,我对盛藻印象确有“每况愈下”之感。盖我所看之戏既多,便感到盛藻的长进太少。尽管他谭派、高派、马派戏都拿得起来,但学谭不纯,学高无力,学马不帅,乍看还有新鲜之感,看多了就不解渴了。
但李盛藻能戏极多,有些戏已濒于失传,他却能演,且有特色,非出杜撰。我举三个较突出的例子。一是我亲在北京三庆戏院看他和茹富兰合演《雄州关》,当韩世忠(李扮)听其子韩彦直(茹扮)说奸臣孙浩已死,一时情急,提枪就刺,彦直持锤翻一抢背,极为精彩。而此戏在当时舞台已绝迹若干年了。二是余叔岩于一九三九年在国乐公司录唱《沙桥饯别》后,此戏立时脍炙人口。但余本人在台上从未演过,这段二黄三眼只是平时调嗓所唱。李盛藻乃于舞台正式演出,使观众得悉此戏全貌。有的老观众说,自龚云甫逝世后,此戏便再无人唱,论者都认为李有兴灭继绝之功。三是一九四八年,李贴演全部《蟠桃会》,自扮吕祖,我是在收音机中听到的。是晚李嗓奇佳,高、亮、脆、润兼而有之。记得景孤血先生在报刊上评论,喻盛藻之唱工嗓音如赏玩“玻璃翠”,玲珑剔透。新中国成立后盛藻长期患病,渐入颓唐,无复往昔之精神面貌矣。
贯盛习为贯大元三弟,在科中初习老生。后因“盛”字科缺少硬里子,盛习乃专以硬里子老生应工。他与李盛藻合演《借东风》、《四进士》,不仅珠联璧合,且为主角增色。如演《四进士》毛朋,读信时念白一时无两;又如《浔阳楼》演戴宗,一句散板竟博得满堂喝彩。出科后先傍李盛藻,后搭谭富英班,演《珠帘寨》程敬思,彩声竟压过富英的李克用。一九三七年金少山北来,乃与金合作。曾配金与言慧珠合演《二进宫》,金嗓宽远,贯音畅亮,相形之下,言慧珠竟有噤不成声之势。张君秋组班,贯盛习乃正式挂二牌,专唱老生戏。一度兼搭毛世来、吴素秋班,盛习演《坐楼杀惜》,“杀惜”一场,有脱巾戴巾动作,为其他演员所无。我曾询之贯大元先生,拟从学此戏,时已在“文革”期间,我入牛棚而贯老病逝,此愿遂终未能偿。新中国成立前夕,盛习傍赵荣琛;新中国成立初又一度傍程砚秋,后乃自挑大梁。因他常在外地,遂失去观看机会。子名镇山,亦演老生,嗓音颇似乃父。
“盛”字科里子老生,享年最高而腹笥又最博,厥惟刘盛通。盛通为刘景然之子,自属家学渊源。在台上极规矩,虽演扫边角色,唱念做表皆一丝不苟。《马思远》之汉刑部堪称一绝。出科后曾搭梅、马等大班,后长期傍杨宝森。宝森加入天津京剧团,盛通乃入北京京剧团,并经常为人“说”戏。举凡谭、余两派名剧,一腔一字,经盛通条分缕析,皆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窃谓盛通在台上真有鲍吉祥之风,较马盛龙之艺高出数倍。据说马亦富连成出身,惟“盛龙”并非本名。艺实平平,惟久傍马连良,得地利人和耳。
“盛”字科还有一位老生、老旦两门抱的里子演员,名张盛馀。我看过他的老旦戏有《孝感天》、《四进士》、《登台笑客》等,皆属配角。我以为他演硬里子老生更精彩。如《铜网阵》的公孙策,与曹世嘉扮演的颜查散极为默契。假扮钦差遇刺一场,庄谐杂陈,十分有戏。又如演《九更天》知县,念到“与我糊里糊涂地打九更”,末三字例用京白,亦极精彩。盛馀之外,尚有苏盛贵与吴盛宝。苏盛贵与富恩、富旭、盛轼为兄弟四人,是富连成元老教师苏雨卿的四位公子,盛贵行三。在科时专演《八大拿》一类戏的施公,平淡规矩。吴盛宝是盛珠之兄,长期在科中专演旗牌、家院一类角色,看似碌碌无奇,其实倒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在台上有时一出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只有演《五人义》中的周顺昌,算是有名有姓的角色。而整个富连成的演出,也正是靠这些“无名英雄”齐心协力,“众人捧柴火焰高”,使科班维持了近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