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网络舆情传播平台
网络舆情主要通过网络新闻、微博、网络论坛等平台传播的,尤其是以开放性、匿名性及互动性为特点的微博、网络论坛等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来源。微博和网络论坛是两种不同的信息传播平台,其网络信息传播机制也是不同的。
1.3.1 微博网络
微博网站是一种集成化、开放式的社交服务平台,用户通过140字以内的微博发布信息,实现即时分享。同时,用户还可以选择关注其他用户,关注其信息,而且也可以被其他用户相互连接,交流信息。可见,微博平台具有社交网络和媒体网络的双重特性。
Twitter网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微博网站,最初的服务比较简单,主要提供向好友的手机发送文本信息的服务,现在已发展成一个集社交网络和微博为一体的综合社交服务平台。后来,国内的主要门户网站也相继开设了微博网站,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等,其中新浪微博是国内最大的微博平台,其注册用户数超过5亿人,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多万人,微博用户数量迅猛地增长。尽管近几年受到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冲击,但微博的网民数量仍然是比较庞大的。
微博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外,很多的政治人物、政府部门、新闻机构等都开通了Twitter账号,作为与民众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手段。在国内,一些政府部门陆续开通了政务微博,实时发布消息,与民众互动;CCTV、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等主流媒体也都在新浪等微博平台上开通了官方微博,作为新闻发布、了解民意、监测舆情的主要渠道。根据人民网网络舆情监测室的2015年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分析报告,在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关注度中,微博通常达到万条以上,而网络新闻、论坛帖子通常不超过千条。可见,微博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地。
微博转发是微博网络的主要信息传播机制,用户可以将关注者发布的微博转发到自身平台上,然后分享给粉丝。通过这种信息传播机制,使得一条微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和分享。可见,用户转发行为是推动微博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
由于微博网络是一种社交网络,用户转发行为与用户的社会纽带关系密切相关。在微博网络中,用户之间存在三种社会纽带关系:强连接、弱连接及权威连接,不同的社会纽带关系对用户转发行为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在分析用户转发行为时,首先需要识别用户之间的社会纽带关系。
强连接关系通常表示用户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形态上较为亲密。因此,通过强连接传播的信息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内的成员由于具有相似的态度、高度的互动频率通常会强化原本认知的观点,而降低了与其他观点的融合,强连接网络并不是一个可以提供创新机会的渠道。
相对于强连接关系,弱连接关系则能够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使得网络中的成员能够增加修正原先观点的机会。事实上,在信息扩散传播方面,弱连接起着同样的作用。一个人的亲朋好友圈子里的人可能相互认识,在这样的圈子中,他人提供的交流信息总是冗余的。例如,从这个朋友或亲戚听到的信息,可能早已经从另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而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交谈过此话题。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
权威连接完全不同于强连接和弱连接,主要表现在用户之间的非对称性,非对称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户影响力的非对称,例如网络大V的影响力比一般用户大很多;二是信息传播的非对称性,例如网络大V的微博很容易被一般用户转发,而一般用户的微博很难被网络大V转发。在权威连接关系中,信息传播方向一般由权威高的用户到权威低的用户。在社会科学中,这种现象称为服从权威。
在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存在两个重要进程:同化与社会影响。同化是指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容易导致用户与自己观点、价值观相似的用户建立连接关系,最终使社交网络的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影响则是指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导致相邻用户的观点、价值观等属性逐渐趋于一致,最终使两个用户具有相似性。因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社会纽带关系的用户将受到同化和社会影响的影响,最终导致了网络结构和用户属性的变化,也就是说,不同的社会纽带关系将有不同的网络结构和用户属性。反过来说,通过提取网络结构和用户属性等特征,就能够识别出用户之间的社会纽带关系。网络结构特征可以从微博用户关注图得到,其中包括权威比率、微网络结构;而用户属性则可以从用户的个人资料提取出来。
因此,在研究用户转发行为时,需要根据权威比率、微网络结构、地理距离以及性别等特征识别出潜在的社会纽带关系,分析各个特征间的相关性以及用户转发行为的内在动力,为研究微博舆情形成机理,正确引导微博舆论提供科学依据。
1.3.2 网络论坛
网络论坛是一种开放性、匿名性及互动性的信息交流平台,网络论坛类型多种多样,如综合性论坛、专题性论坛等,涉及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网民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了解的专题论坛,促进了网民之间的交流,增强了网民的互动性。
网络论坛属于传统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随着社交网络、微博网络等新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的广泛应用,网络论坛的用户数量有所下降,尽管其网民数和使用率不如微博、社交网络高,但网络论坛所具有的多元化、开放性、匿名性及互动性,仍然是广大网民发表言论、获取信息的重要网络平台,用户数量还是比较庞大的。
网络论坛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匿名性和隐匿性,用户不需要实名制注册,可以随意注册多个不同的用户名而不用泄露自己的真实身份;用户只要登录网络论坛,就可以随意发布或回复信息;用户在登录的情况下可以浏览网络论坛中的全部信息,而不受好友关系限制,甚至在不登录的情况下也可以浏览网站大量内容。因此,网络论坛不仅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地,也是网络水军进行网络炒作、造谣传谣的主要平台。
在网络论坛中,网民就某个主题通过发帖、观看和回帖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某些话题的帖子受到网民的高度关注,点击量和回帖数非常大,形成较大的影响力,这种帖子称为热帖,热帖在观点传播和舆论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可见,网民通过发帖和回帖发表意见,参与观点传播和舆论形成,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
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意见领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统计数据显示,网络中的大部分用户不经常参与信息的制造与传播,他们做出的决定往往跟随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发表引导性意见来影响所在网络用户而非直接说服他们,可以有效地触发整个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能够有效地推动信息的传播,提高广告效应。同时,网络论坛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容易被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人员所利用,传播虚假消息和谣言,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造成负面的影响。
目前,对虚假网络舆情的界定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共识,通常从网络舆情所表现出的外在特性来识别虚假网络舆情。由于虚假网络舆情是由网络水军操纵而形成的网络舆情,在时间特性、空间特性、主题特性以及情感特性等方面与网民自然发帖、回帖而形成的网络舆情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分析网络舆情所表现出的外在特性,能够识别出虚假的网络舆情。
(1)时间突发性强:虚假网络舆情通常具有明确的话题指向。在网络论坛中,话题对应于网络论坛中的帖子。网络水军接受雇主(网络公关公司或网络推手)指派的任务后,会按照雇主意旨编撰网帖,然后为了形成集束效应以左右网络舆论、吸引网民关注,在短时间内大量地发帖和回帖,舆情信息像病毒一样在网络中大肆蔓延,形成虚假网络舆情。
(2)主题相似性高:对于虚假网络舆情,其传达的舆情信息具有明确的主题倾向性,呈现一边倒的状况。同时,由于是网络水军幕后推动产生的结果,为了博取网民信任,在评论内容的语气和书写习惯上也非常相似。一般来说,网帖内容或捧或骂、篇幅简短、态度鲜明。
(3)空间相似性大:由热点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网络论坛上,参与有关事件话题讨论的网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即使普通的热点事件,相关文章的IP地址出处也比较分散。而由网络水军推动的热点事件因推动者所处地域比较集中,即使发帖的用户ID(即用户标识符,俗称“马甲”)不同,但其IP地址一般集中在一个相对较小的IP地址空间里。
(4)新注册用户ID比例高:网络水军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营造出舆论来自于现实世界网民声音的假象,同时为了突破一些网络论坛对用户“单日发帖数量”的限制,通常注册多个用户ID来发表话题评论,这些用户ID基本是为推动某一热点事件而专门注册的,注册时间较短。而由网民自然发帖、回帖形成的网络舆情,其用户ID的注册时间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5)用户ID离散度高:网络水军为了提高所炮制事件的热度,吸引广大网民加入讨论,同一水军会反复不断地以不同的“马甲”发表相似的看法,但是对应的IP地址是相同的,具有较高的用户ID离散度。对于可以得到用户ID的网络论坛,可以通过统计某一热点话题的用户ID离散度来识别是否为虚假网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