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视开机率下降,谁是救世主
标题的问题不仅仅是华数的困境,更是整个广电行业的困境。有线电视网在之前几乎处在垄断的地位,人们看电视基本上就这一个传播途径,但是现在有了更多的途径,ITTV、OTT、PC、手机端等。其实这是一个从单屏走向多屏的过程,而华数要做的就是在多平台的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
(一) 如何让用户回归电视
互联网极为丰富的内容,更开放的商业生态使得用户向OTT模式靠拢。迅速崛起的乐视、小米、爱奇艺们对传统的VOD或IPTV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VOD或IPTV毕竟还处于封闭的广电系统内,OTT则是开放的。乐视和小米的崛起不过才3年,而华数和百视通们则用了整整10年;更可怕的是,传统广电的用户越来越少。“90后”们都是生长在互联网的一代,他们甚至都不需要遥控器。
乐视便是一个典型的“规则破坏者”。“乐视跟他们走的模式是不一样的,我们是完全打造了一个闭环。”乐视TV副总裁彭纲表示。跟现在主流合作模式不同,乐视从硬件到版权内容全部自建。“我们一直走产业链整合的路,包括从上游的乐视影业开始,我们一直全是自己干的,自己干的好处在于能够把握核心环节,因为所有后台都能自己掌握。”尽管在2014年下半年广电重申181号文件并约谈7大OTT牌照方时,点名批评乐视称:“乐视的违规行为总局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已经口头告之牌照方不能与乐视进行合作。现在国际台、华数仍在与乐视进行合作,要求牌照方对于总局正在查处的企业,牌照方一定不要与之合作。”自此,乐视营销受到重创,OTT业务进入沉默期。
面对客厅这个未来的入口,互联网的玩法是,先拿钱去做规模圈用户,做了规模再去赚钱。而对于华数来说,必须考虑收入,能从用户那里赚到钱才玩得下去。拥有千万用户规模的华数,需要寻找到自己变革的节奏。互联网的用户忠诚度不高,小米和乐视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随时被互联网用户抛弃的风险。“我们其实还是以用户为核心来拓展和深化,再利用资本的方式和各地广电合作,在这个基础之上加快互联网的布局。”华数传媒副总裁乔小燕指出。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华数还是原来广电的思维方式,华数选择的进攻方式并不是直面迎接互联网,而是转身跟同一战壕的各地广电抱团。
“打造一个健康的互联网电视生态圈,让老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长期便利地获取他所需要的高品质电视内容。”在2014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采访中,华数传媒董事长励怡青说,华数正在雄心勃勃地推进打造电视秘书计划,让人们重新爱上电视。“把最新、最热的内容用最便捷、最可获取的形式,来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能看到视频。”励怡青表示,华数将通过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服务和品质提升,以及通过大数据等方式真正考虑用户的服务细节和需求,来打造一个电视秘书。
华数主要是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服务和品质提升,包括接下来打造若干独家内容,比如纪录片,后续的内容产业上的投资、扩张和获取的版权内容。后者则是推动产品上用户大数据服务,由过去的“我播你看”到“猜你喜欢”再到“追你所想”。“比如记录了客户3次观看电视的记录后,就会个性化推荐一些服务,比如3D、4K等优质服务种类。”
尽管如此,华数求索频道的有线电视落地推进缓慢,内容产业的投资也并无独家、买断大IP的动作;即使是用户大数据上的逐步更新,也很难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从网络、内容、产品这3块的体验来讲,华数仍任重道远。
(二) 互动电视的赢利困境
就华数而言,数字电视基本收视费仍然偏低,远不足所付出的成本;尽管开展了不少增值业务,但互动电视套餐价格偏贵,高清互动和付费频道业务门槛相对较高,真正形成杀手级的增值业务还没有出现,这种赢利模式的不足使得有线电视网络的运营陷入赢利难的困境。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中国的电视观众都习惯于免费看电视,人们往往只是要求播出机构不断地增加新节目,向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却不愿意为自己不断增长的视听消费活动买单,只是想不断享受“免费午餐”,这已然成为公众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因此要让用户自己掏腰包看电视,本身阻力就很大,更何况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增值产品和服务。
大多数节目都来源于开路已播出的节目,对用户而言,只有消费时间的差异性,没有内容的实质差异,这必然导致节目缺乏市场号召力。那些有支付实力的中高端客户,虽然不满于充斥着大量广告的基本收视节目,但他们对额外付费节目的内容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能购买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产品,而实际情况是,现有付费节目缺乏竞争力、盗版市场又能满足中高端客户潜在的需求。
励怡青介绍,华数在2015年将持续投资12亿元成立版权基金,采用多种方式,建立和丰富原创内容池。比如说,华数将打造整个内容的版权联盟,采取股权入资等方式开展业务合作。购买版权,投资单个视频项目,投资成立多个细分视频产品工作室,等等。希望这些在内容领域的布局将会对培养用户付费习惯造成有益的促进作用。
(三) 华数在互联网电视领域的博弈
OTT TV将通过互联网“点播”的电视从卧室搬到了客厅,实现了“小众”到“大众”的变化。2009年9月21日,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以家电厂家为首的互联网电视业务进行了封杀。2010年初,我国OTT TV采取牌照准入制,发放互联网电视集成牌照,颁布相关互联网电视管理规范。目前已发放了7张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分别为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杭州华数、百事通、南方传媒、湖南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1年7月14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严禁通过互联网经机顶盒向电视机终端提供视听节目服务”的通知,给互联网电视“当头一棒”;而同年12月底,广电总局下发了《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文件(以下简称“181号文”),改以往通过叫停规范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的“单纯监管”为“鼓励运营”方式,使互联网电视迎来了春天。
随着各类智能电视和电视“盒子”的出现,打开了互联网公司渗入家庭娱乐中心的无限可能。曾被电视所霸占的客厅,正在迎来一场新的“智能革命”。2013年,进军互联网电视已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共同选择。5月,乐视网推出乐视TV,成为中国互联网界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9月初,爱奇艺联合TCL推出“专为互联网家庭量身定制”的“Tv+”;时隔2天,小米公司发布“小米电视”。而先前的“盒子”大战,更像是智能电视大战的前奏。小米拿出了“小米盒子”,乐视推出了“乐视盒子”,阿里巴巴和华数传媒携手打造“天猫魔盒”。当然,在这个名单上,还可以列出优朋普乐、百视通、PPTV等长长的一串,百度也推出了相类似的百度影棒。从谷歌、苹果到爱奇艺、小米、阿里巴巴,从海尔、TCL到创维;国内外各大电视机厂商、IT企业,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电视机背后的家庭互联网市场。
尽管内容需要牌照方的监管,但实际上,OTT TV行业仍然是一片蓝海,在国内尚无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广电内容牌照方、电视机厂家、视频网站等各利益方均争先恐后参与角逐。再加上过度监管,使得产业缺乏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