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国立山东大学
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改称“国立山东大学”。9月30日,赵太侔出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仿效杨振声治校成规,继续延揽人才,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术水平,使国立山东大学成为国内学术重镇。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慕名而来。老舍、洪深、丁山、黄孝纾、栾调甫、台静农、闻宥、王淦昌、任之恭、何增禄、李达、陈传璋、王恒守、刘咸、林绍文、童第周、曾呈奎、李珩、丁观海等在此任教,可谓群星璀璨。培养了臧克家、庄孝僡、何炳棣、张致一、黎锦扬、徐中玉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学校设文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三个院八个系,两个部。停办教育学院,增设工农两学院。工学院设土木工程学系和机械工程学系;农学院设于济南,设研究、推广两部。同时,将原来的文、理两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数学、物理两系合并为数理学系。文、理学院合一,理、工学院合办,这是国立山东大学办学的两大特色,属于独创。教育部评价:“事属新创,用意尚佳”。蔡元培先生在国立山东大学成立四周年纪念会上发表演讲,给予高度赞赏。
日寇入侵,民族危亡,学潮迭起,办学经费困难,学校陷入尴尬境地。1936年春,赵太侔校长辞职,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由林济青先生代理校长。1937年冬,战事波及山东,学校被迫内迁四川万县。1938年3月,教育部下令“国立山东大学暂行停办”,师生分别转入国立中央大学、武汉大学等。
抗战胜利后,以汤腾汉教授为代表的山东大学校友自动组成“国立山东大学校友复校促进委员会”,并请杨振声、赵太侔等前任校长及党政名流联名致电国民政府,请求在青岛迅速恢复山东大学建制。经过多方努力,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恢复山东大学,并于1946年1月委派教育司司长赵太侔再次担任山东大学校长,负责复校事宜。学校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内设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水产15个系。一般学制四年,工学院五年,医学院六年。同年10月25日正式开学。
赵太侔校长到任后,通过各种渠道延聘师资,除聘请原在山东大学工作的教授外,还聘请了另外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教师阵容整齐,名师云集。首批受聘的教授、学者有:老舍、杨肇燫、周钟岐、杨向奎、刘椽、童第周、曾呈奎、何作霖、陈瑞泰、朱树屏、孙振先、李士伟、孟云桥、赵纪彬、丁山、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黄孝纾、萧涤非、郭宣霖、罗念生、彭先荫、宋鸿哲、丁燮林、王恒守、王书庄、张怀朴、蒋天鹤、朱彦丞、张寿常、王以康、沈汉祥、张玺、赫崇本、鲍文蔚、陆光庭、张学铭、丁履德、孙兴诗(思白)等。学校整肃一新,雄风犹在,很快恢复元气。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山东大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