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一味隐忍,直至忍无可忍
刚刚乔迁新居的尚老师对现在住的房子特别满意,这个小区绿化率高,周边配套设施非常齐全。尚老师搬来之后,有时在活动中心和其他退休老人一起下棋聊天,有时待在家里看看书、练练书法,日子很是惬意。
然而,好景不长,几天后,空置已久的楼上也搬进了新住户,似乎是四世同堂,有老有少一大家子人。这天晚上,尚老师刚刚进入梦乡,就被“砰砰砰”敲东西的声音给惊醒了。仔细一听,原来是楼上传来的声音,不知道在敲打什么东西。尚老师两口子年纪大了,晚上睡得比较早,但睡眠质量不高,稍有响动就会醒来,而且很久之后才能再次入睡。过了一会儿,楼上的声音越发大了起来,尚老师甚至能听清楼上的人走来走去和搬动桌椅的响声,不时还会有小孩子跑动和物品摔落在地上的声音。这下子,尚老师彻底清醒了,他感觉特别烦躁,还有些愤怒,无奈之下,只好在书房里看了会儿书,等楼上动静小点了才去睡觉。
第二天一大早,尚老师恰巧碰到楼上的男主人张磊要去上班,正打算提醒他以后动静小一点时,妻子春芳立即向他使了个眼色,他只好强忍着把已经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转而微笑着问候道:“上班去啊!”张磊对他点点头,微笑回应了一下。到了晚上,楼上的动静再次“如约而至”,第三天、第四天……终于,尚老师决定不再忍下去了。他径直上楼,敲响了张磊家的房门,开门的是张磊妻子,待尚老师说明来意后,她面无表情地说:“不好意思啊,我们家里人比较多,以后会注意的。”话音未落,门“砰”的一声紧紧关上了。尚老师正打算转身下楼,却清楚地听到从张磊家中传来的声音:“他算什么啊?让我们声音小点,他说小点就得小点啊?也不想想家里这么多人,怎么可能声音小呢?可笑!”尚老师只能苦笑了一声。
此后,一切并没有什么改变,楼上每天夜里的动静依然在继续,不过,在进出家门见到张磊时,尚老师只字不提晚上的事情,仍然客气地同他打招呼,只是在晚上听到吵闹声时,向妻子春芳发一下牢骚,宣泄自己内心的烦躁。
情绪处方
案例中的尚老师最初听从了妻子春芳的劝告,选择了隐忍。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隐忍并没有换来安静的睡眠环境,而是一如往常的嘈杂。在这种情况下,尚老师选择了隐忍与愤怒爆发之间的一个折中点——委婉地提醒对方。但事实上,这种隐忍一段时间后再去提醒的做法产生的作用注定不会太大。此外,如果你一开始就选择了隐忍,往后再爆发似乎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对于发怒的对象而言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效力。
对于隐忍型愤怒的人而言,他们最常做的事情便是将自己的愤怒情绪隐藏起来,不让对方知晓,自己默默地承受这一切。正如尚老师每次见到张磊时,虽然心中充满了愤怒,想要抱怨,但他仍然压制住了心中的愤怒,对张磊展现出和蔼可亲的一面,结果导致自己的委屈和愤怒在隐忍中不停放大。对于张磊而言,他并不知道尚老师受到了这么大的困扰,更不用说自觉改正了。
人们之所以会在本应愤怒的时候选择隐忍,一方面,是由于从小接受的“与人为善”的教育,特别是女孩子,总会被家长反复传授“吃亏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等忍让哲学,似乎只要忍让了,就可以让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另一方面,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及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人由于地位、环境等原因不得不选择隐忍,比如单位里员工对领导的一些不公平做法往往敢怒不敢言,只能在背后表示不满,不能当面与其争辩、对质;有的人则是因为自身性格较为懦弱、内向而自愿选择隐忍,就好比案例中的尚老师和妻子春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问题时多多少少总会选择一些隐忍型愤怒的方式。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对自己的愤怒情绪进行合理疏导和宣泄呢?
第一,转变观念,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态度。愤怒除了可以帮我们发泄自己的不满与委屈之外,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愤怒。如果我们只是一味隐忍,不但无法改变现状,还会令自己在这种隐忍的愤怒情绪中越陷越深,最终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案例中的尚老师如果一开始就坦白告诉张磊自己的困扰,想必也会促使张磊一家及时反思与理解邻居的苦衷,说不定问题就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而不致像最后那样一直忍气吞声,任凭噪声影响自己的睡眠,侵蚀自己的健康。
第二,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办法。如果我们在出现问题之后选择隐忍的方式面对,除了自我损害之外,对于事情的解决并不会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适度忍让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不造成正面冲突的情况下,将问题合理解决。比如案例中的尚老师除了与邻居协商之外,还可以买一些防噪耳塞阻隔噪声的侵扰,或者干脆换一个相对安静的房间作卧室,也可以在比较嘈杂的时间段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等楼上安静下来了再去睡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