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是指根据作物需水规律以及该地供水条件,高效利用天然降水和人工灌溉水,以获取最佳的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技术措施的总称(付秋华,2010)。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水、高产、优质、高效。节水灌溉的核心在于水资源有限条件下,通过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适宜的农作物技术以及用水管理技术等措施,充分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中水资源调配、输水、灌水、作物吸收等环节的水资源浪费。
目前节水灌溉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输水系统节水,主要是采取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等减少水的无效损耗;二是田间节水技术,主要是雨水集流、地面灌溉技术改进与提高等保水技术;三是水资源优化调配,主要是灌溉预报、灌区水量调配、节水灌溉制度(灌水定额、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等)、劣质水与污水的利用等。本书中所指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滴灌、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等。
渠道防渗是目前我国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之一。传统土渠输水渗漏和蒸发损失严重,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比原来土渠提高50%~70%。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省土地等优点。
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水利用率可达95%,结合施肥可提高肥效1倍以上。其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灌溉,在干旱缺水的地方也可用于大田作物灌溉。其不足之处是滴头易结垢和堵塞,因此应对水源进行严格的过滤处理。
喷灌是利用管道将有压喷头分散成细小水滴,均匀地喷洒到田间,对作物进行灌溉。其具有节水效果显著、作物增产幅度大、省钱省力、可避免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优点。
微灌是利用塑料管道输水,通过微喷头喷洒进行局部灌溉的一种微型喷灌形式。它比一般喷灌更省水、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可结合施用化肥,提高肥效。其主要应用于果树、经济作物、花卉、草坪、温室大棚等灌溉。
低压管道输水是利用管道将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以减少明渠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与渠道输水相比,其具有输水迅速、节水、省地、增产等优点。
(二)农户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德国社会学家Simmel于1922年最早提出“网络”这一概念。1940年,英国人类学者Radcliffe Brown首次使用“社会网络”的概念。而社会网络在经济学、管理学中的应用较晚,Granovetter(1973)认为任何经济行为均包含于社会网络之中。
有关社会网络的定义,不同学者把握的侧重点不同。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网络最主要的功能是个体利用社会网络资源相互学习,以达到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目标的目的,个体通过社会网络有效获取信息、改进知识积累、达到学习目的(Bandiera and Rasul, 2006)。一些学者强调社会网络中的互动,认为社会网络是个人网络及体制中的社交关系(Belliveau and Wade, 1996),强调个体通过频繁地与网络内其他个体的语言和行为接触而实现自身目标。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网络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网络、规范及社会信任,可促进彼此利益的协调与合作(Putnam, 1995),因此,社会网络对个人和群体均存在益处(Adler and Kwon, 2000)。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网络是基于熟人关系的信任而形成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使合作达成。Putnam(2001)解释了社会网络的信任影响组织目标完成的内在机理,个体间网络信任程度越高,组织目标越容易完成。Fukuyama(1998)认为,网络信任是由于个体间相互了解而建立的成员间可共享的非正式价值观念及规范,因其趋同性可形成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进而促成合作。
尽管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社会网络的内涵做出界定,但归结起来均是围绕学习、互动、互惠和信任这四个方面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展开。从本质上讲,社会网络是个人社会联系网中的信息、信任及互惠的规范(Woolcock, 1998),它以网络资源为基础,以群体活动长期形成的规则与制度为保障,通过各成员间的学习、互动、互惠与信任维持其运行。
(三)农户技术采用
Rogers(1962)将农户技术采用定义为从听说一项农业技术到最终采用的精神接受过程。现有研究一般认为,农户技术采用是指接受对象对某项技术了解、思考、认可和掌握,并在生产实践中实际应用的过程,通常是指农户个体对某项技术选择、接受的行为(周行,2005;韦志扬,2007)。本书中涉及的农户技术采用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
1.采用决策——是否采用
采用决策是指农户对农业新技术做出的采用与否的决定,农户的技术采用决策是二元变量,即采用和不采用,本书中的农户采用决策即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做出的采用与否的决定。
2.采用程度——采用率
实践中发现,农户技术采用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非传统观点的一次性采用(采用或不采用),农户并非一次性将全部土地采用新技术,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首先部分采用,然后逐步调整。因此本书中选取采用率的概念来表示农户新技术逐步采用的程度,即当前采用新技术的土地面积占农户家庭耕地总面积的比重。由此可见采用率的取值范围为 [0,1],其中采用率为0代表农户并未采用新技术,采用率为1代表农户在家庭全部耕地中使用了新技术。
3.采用效率
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技术效率的概念最早是由Farrell(1957)提出来的。他从投入角度定义技术效率,是指在相同产出下生产单元理想的最小可能投入与实际投入的比率。技术采用效率即采用某技术所带来的成效,例如,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效率,即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所带来的水资源的优化程度,再具体地说,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效率即在产出和其他投入一定的情况下,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最优用水量与实际用水量之比。该最优用水量是指不存在效率损失情况下的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