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OPEC控制力下降
OPEC即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是以中东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主的能源输出国组织,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OPEC成立于1960年,创始成员国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及委内瑞拉,其后又有多个国家加入。截至2010年7月,OPEC成员国共包括12个,分别是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委内瑞拉、卡塔尔、利比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和安哥拉。印度尼西亚和加蓬曾先后加入过OPEC,但分别于2008年和1995年退出了这一组织。2007年安哥拉加入,成为OPEC最新成员国。
表1-7 OPEC成员国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整理自OPEC官方网站。
OPEC的建立与当时蓬勃兴起的民族运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成员国对西方石油垄断资本单方面连续压低原油价格极为不满,OPEC成员国希望通过协调合作共同打破西方石油资本的垄断,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
从探明原油储量来看,OPEC在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OPEC官方统计,2013年,OPEC占全球原油储量的81%,非OPEC原油储量仅为19%。在OPEC成员国中,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伊朗、伊拉克储量最为丰富,分别占全球储量的22.0%、24.7%、13.1%和12.0%。紧随其后的是科威特和阿联酋,分别占全球储量的8.4%和8.1%(见表1-8)。OPEC官方公布原油探明储量情况与英国石油公司(BP)公布的数据有差异,其中差别较大的包括委内瑞拉、伊朗、利比亚、卡塔尔及安哥拉。BP公布的这些国家的原油储量分别为2983亿桶、1570亿桶、485亿桶、251亿桶、127亿桶。
BP公布的12个OPEC成员国原油储量占世界比重分别为沙特阿拉伯(22.0%)、委内瑞拉(24.7%)、伊朗(13.1%)、伊拉克(12.0%)、科威特(8.4%)、阿联酋(8.1%)、利比亚(4.0%)、尼日利亚(3.1%)、卡塔尔(2.1%)、阿尔及利亚(1.0%)、安哥拉(0.7%)和厄瓜多尔(0.7%)。虽然OPEC公布原油储量数据与BP相比少了约8亿桶,但两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均表明OPEC是世界原油储量的中心。
表1-8 2013年12个OPEC成员国原油储量情况
资料来源:参见OPEC Share of World Crude Oil Reserves 2014, http://www.opec.org/opec。OPEC公布数据与BP公布数据有差异。
表1-9 OPEC原油储量与其他地区比较
资料来源:参见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2013年,OPEC(不包括伊朗)石油出口收入计8210亿美元。其中,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占了主要地位,约计2740亿美元,约占OPEC总收入的1/3。其他OPEC成员国石油出口收入情况如下:科威特920亿美元,伊拉克860亿美元,尼日利亚840亿美元,委内瑞拉620亿美元,阿尔及利亚570亿美元,阿联酋530亿美元,卡塔尔420亿美元,利比亚330亿美元,安哥拉270亿美元,厄瓜多尔110亿美元。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2015年1月短期能源展望报告预测,OPEC在2015年获得4460亿美元石油出口收入。出现如此巨大下降的原因在于OPEC石油出口量下降和石油价格的持续走低。
自成立之日起,OPEC就在国际能源格局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OPEC主要在反对西方石油公司压低油价、提高石油租地使用费、取消外国石油公司销售补贴、收回未开采的石油租让地等方面展开联合行动,基本达到了阻止国际原油价格下跌趋势的目标。20世纪70~80年代,OPEC开始联合行动,利用中东十月战争、伊斯兰革命及两伊战争的有利时机,连续提高石油价格。这一时期OPEC成员国采取的联合战略主要包括提高油价、收回资源主权、实施国有化,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该组织摧毁了西方掠夺性的石油租让制,成员国收回了石油资源主权、油价决定权,使国际原油价格由20世纪60年代的1.8美元/桶上升到了38.63美元/桶,致使该组织成员国经济收入急剧上升,国际政治经济影响显著增强。20世纪80~90年代,西方意识到OPEC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原油价格的急剧攀升震惊了西方世界,因此他们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抗OPEC,比如积极发展节能措施、加大与非OPEC成员国的合作力度、成立国际能源机构、开发可替代能源、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等。这些措施对OPEC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国际油价一度陷入低迷状态,该组织许多成员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这种状况的出现也与OPEC采取的“限产保价”的石油战略密切相关,这一措施使该组织的石油市场份额由1973年的55.8%下降到1985年的28.5%。但是有趣的是,2003年9月和2004年2月,OPEC两次实施“限产保价”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动了新一轮油价的上涨。OPEC采取这一措施之所以未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失去巨大市场份额,主要是因为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化,例如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以及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引发了石油消费国的心理恐慌,使他们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疯狂抢购石油。
图1-1 2013年OPEC石油储量与其他地区比较
资料来源:参见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但即便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OPEC的控制力仍然在持续下降。其实早在1986年和1998年两次油价暴跌,OPEC的控制力就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该组织必须通过与埃及、俄罗斯、挪威、墨西哥等非OPEC成员国加强合作才能勉强稳定并使油价有所回升。21世纪以来,虽然OPEC成员国的市场份额有所恢复,但已经很难再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非OPEC成员国的市场份额超过了OPEC,分别为41.9%和41.2%,不过近年OPEC市场份额有所反弹,2013年其原油产量份额为42.1%,非OPEC市场份额为41.4%。
表1-10 OPEC原油产量变化情况(1999~2013)
资料来源:参见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如果从OPEC和其他非OPEC成员国市场份额来看,非OPEC已经占57.9%, 20世纪70年代OPEC占50%以上的半壁江山的情况不复存在。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OPEC的控制力还会进一步下降,这是因为:首先,绝大多数OPEC成员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石油。除了油气资源以外,OPEC成员国资源非常稀少,石油业几乎是这些国家经济和财政的命脉,经济建设、社会保障、国家安全及政治统治都必须依赖石油,石油的收入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一点从根本上限制了OPEC的控制力。以OPEC实施的“限产保价”战略来说,在非常时期,比如地缘政治形势突变时期可能发挥作用,但由于石油收入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维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民生,该战略很难长期进行下去,如果时间过长,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也非常不利。其次,非OPEC成员国能源地位的提升也使OPEC发挥作用的能力和空间不断萎缩。现今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大国均实施了能源外交战略的多元化,以化解来自油价、战争冲突等对能源安全风险的影响。OPEC一味提高油价的后果可能导致非OPEC成员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最终影响OPEC自身经济增长,正如20世纪80年代那样,OPEC实施“限产保价”战略使其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再次,可替代能源的开发以及节能技术的广泛利用可以减轻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大国对石油的依赖。OPEC与世界石油消费大国之间的博弈主要建立在这些国家对石油消费依赖的基础之上。进入21世纪以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大国对能源安全都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遭受了2008年的高油价之后,各国都意识到了依赖石油的风险,因此,各国的能源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变化的重点主要包括:一是扩大本国能源生产产能。二是加大核能开发力度。三是积极开发可替代能源。四是实施能源替代战略,以天然气替代石油或以煤炭替代石油。五是地缘政治局势的发展使OPEC成员国的联合协作出现不稳定性。在中东地区,伊朗与中东世界的矛盾较为突出,沙特阿拉伯等其他中东国家是美国的盟友,导致OPEC成员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不断遭到削弱。有的国家则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原油储量也在不断减少,导致从石油输出国变为石油进口国,从而迫使这样的国家退出了OPEC,例如2008年印度尼西亚退出OPEC。六是OPEC成员国虽然是世界上的“能源大国”,但均没有强有力的军事后盾执行其能源战略。
总之,导致OPEC控制力不断下降的因素有很多,但根本在于石油是OPEC提升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力的重要战略武器,但同时石油收入也是这些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决定了OPEC很难通过联合协作实现原油价格最优化,从而也决定了OPEC的影响力逐步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