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人科学和实在科学
(一)建立在世界划分基础上的科学分类
本书的理念是,书中所有论述的落脚点都是科学,而不是哲学。科学是建立在有可能被事实证伪和简洁美的命题(假设)基础上的,所有命题(假设)都必须有可以验证的事实来支持,也“有可能”被新的事实所证伪,是一种立足于事实的思维方式;但哲学则主要是一种启发性学问,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并不拘泥于命题是否可被事实所证伪。
哲学在不断追问世界本源这样的根本问题,但这些命题大多找不到证伪的事实。更常见的是,很多哲学命题本身就不具有可证伪性,即不可能被证伪,这与哲学的学科定位有关。不断地追问一些根本问题以及进行逻辑思辨会启发我们的思维、扩大我们的眼界,也能从更新颖的角度来建立思维的方法论,但解决本源问题的重要事实却需要科学的高度发展才能获得,因此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哲学自上而下的追问与事实不能相互呼应,也不可能被证伪。
哲学定位于追寻世界的本源,但这个本源的回答仅靠思辨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必须依靠事实实证来完成,但这种证明需要科学的不断发展才能达到。如果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高度发达,以至于能找到解决哲学本源问题的事实,哲学也许就消亡了。当然,这个过程不会很快到来,也许永远不会到来,但随着可证伪的科学研究范围的扩大,用事实来回答的问题范围会不断扩大,而无法用事实证伪的哲学研究范围会越来越被挤占,这将会是一个趋势。比如,原来属于哲学学科范围的心理学、美学,现在都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重新用以事实为依据的方式来定义这些学科。
千万不要误解,我这里没有任何轻视哲学的意味。哲学对世界本源的追问对我们的思维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也不可或缺。哲学在思辨和方法论方面的贡献也意义重大。但本书的思维方式定位于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思维,书中所有使用的哲学命题、借用的哲学概念和哲学思维方式都是一种过渡,目的是为了适应读者的思维习惯,重在启发思维。本书最终的目标,还是要用科学的方式来思维并提出科学的命题。
要到达科学的目标,中间性的、非科学(不可证伪)但具有启发性的命题是必要的桥梁,很少有人可以完全不经过这些桥梁而直接到达科学的彼岸。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启发性学科或启发性命题并不限于哲学学科和哲学命题,任何非科学但有启发的学科和命题,我这里都统一称之为启发性学科和启发性命题。
有了实人世界和实在世界的划分,实人科学和实在科学就好定义了。
凡是以实人世界的事物或事实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就称为实人科学,其相应的众多学科也都属于实人学科;凡是以实在世界的事物或事实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就称为实在科学,相应的学科属于实在学科。传统分类中的自然科学就属于实在科学。比如,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间的星星和物质,即天体及其运动;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的生命事实等。这些研究对象都是客观事物和客观事实,都属于实在科学的研究范围。传统的社会科学基本上都属于实人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都不能独立于人的知觉,其规律都是基于人的知觉且具有可证伪性。
本书论述的商学理论属于实人科学。其研究对象是顾客、企业主和员工的行为,都属于实人世界的事实。
也可以说,实人科学是研究实人世界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实在科学是研究实在世界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
作为实人科学基础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规律的科学。由于人的行为是以人感知的事实为依据的,所以现实中人的行为规律都属于实人学科。不仅是生活中个人的行为规律研究,而且以个人行为为基础的群体行为规律研究都属于实人科学。
当下的经济学虽然是研究人的行为——经济行为,但由于其研究的人是严格的“规范人”而不是真正生活中的人的行为,就不能称其为实人学科。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经济人——一个追求自我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规范人。经济人的行为并不是以人所感知的事物作为行为依据的,而是把人当作物,或当作机械人来研究,所以属于实在科学范围。实际上,经济学界也在反思这个问题,行为经济学就是这方面的尝试。行为经济学正尝试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实际上以实人世界的现实人为研究对象,所以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应该分别归类于实人科学和实在科学。
实人世界和实在世界划分的理论可以解决困惑我们多年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科适用范围和学科基础问题。
在没有进行实人科学和实在科学划分的时候,我们无法解释“太阳在傍晚和中午一样大”还是“太阳在傍晚和中午不一样大”这样的问题。根据可证伪原理,这两个结论都是对的,且都可证伪。按照传统思维,这是不能接受的,但如果说这两个结论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世界,或者说它们根本就是不同世界的事实,即一个是实人世界的事实和规律,另一个是实在世界的事实和规律,就可以解决这个悖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