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白话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黄帝内经》是一本怎样的书

《黄帝内经》汇集了秦汉之前的医学成就,是中医的奠基之作。它不仅是一部医学巨著,也是一部重要的养生著作,包含了丰富而宝贵的养生保健思想,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书中的养生理念、原则和方法对现代养生学仍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养生,又叫摄生,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颐养生命,从而实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主动进行形体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通俗意义上来说,养生就是保持身心健康状态,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意思。今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温饱问题,养生防病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追求更高标准的身心健康,以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内经》确立了中医养生思想的整体观,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内核,以中医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作为养生学的生理学基础,以四诊合参作为诊察方法,提出了效法自然、形神结合、动静相宜和保全真气等养生原则,重视“治未病”,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内经》养生学说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它的整体观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内至脏腑,外至肌表,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时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尤其重视人体无形的精神情志思维活动与有形的脏腑躯体组织的密切关系,认为调养神志是保养形体的根本,而形体的保养是调养神志的必要条件,两者均是养生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内经》吸取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学术观点,其中既有道家主张“清静无为”的“静”的养生思想,又有杂家提倡“形劳不倦”的“动”的养生经验,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了动中求静、静而有动的一套养生体系。《内经》养生方法还突出了“守其中正”的思想,无论调神还是养形,都强调“适中”“有度”,不可太过,任何太过不及的行为方式,都可能破坏人体阴阳平衡,导致疾病,影响人的寿命。

此外,《内经》的养生理论还重视保养真气,以保全真气为养生目标,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等养生方法,并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养生目标的必要条件,提出了须结合四时、情志、运动、饮食、房室等方面来开展养生活动的观点。

《内经》全书162篇中有40多篇的内容涉及对人体生命变化规律的探讨,对生命的起源及生命进程进行了科学的概括,认识到衰老是人体不可避免的生命进程。《内经》非常重视对衰老的探索,提出肾气在人的生长、发育、繁殖及整个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指出了在人体每个生命阶段的标志性变化,为男女不同阶段的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机能低下的状态,也是很多疾病的前期征兆。《素问·四气调神论》里面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对现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和调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人普遍运动量减少,饮食结构失调,作息时间紊乱,这些都给人们的健康埋下了隐患,让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病、脑血栓、糖尿病、睡眠障碍等“现代文明疾病”的隐患逐渐在人群中蔓延[4]。很多人在年轻时挥霍身体所积累起来的亚健康状态,逐渐在中年以后形成病根。《内经》提倡养生活动应从年少时开始,贯穿人的一生,而不应该等衰老之后才重视。此外,“治未病”的内容,不仅强调防患于未然,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积极救治于萌芽阶段,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演变,既病之后防其传变,以及重视正气的恢复,预防疾病的复发等,其内涵相当丰富。

总体来讲,养生的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体质,保养正气,从而增强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抗病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调摄保养,使体内自身气血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状态,从而促进人类的生存、健康与长寿。现代社会和古代的生活方式差别很大,我们无法完全按照古人所述的养生法则去保养身体,不可能像古人一样完全做到“恬淡虚无、无欲无求”,但是我们在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要重视自身健康。在传统养生理论和现代生活中寻求平衡和融合,养成相对健康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实现“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