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合会)自贸区构建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以下简称FTA),尤其是双边FTA是目前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并一直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稳步发展FTA,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现阶段,中国正在绘制一份面向全球的FTA战略地图,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并最终走向全球,从而构筑起我国FTA战略的基本骨架。

中海FTA中的“海”指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GCC,以下简称“海合会”)。中国与海合会六国的直接贸易往来由来已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较快发展阶段。2004年7月,海合会秘书长和六国财长联合访华,中海签订了“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宣布启动建立FTA的谈判,但FTA谈判至今未果。2013年9月23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集体会见海合会轮值主席国巴林外交大臣哈立德、下任轮值主席国科威特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巴赫和秘书长扎耶尼时表示,中国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同海合会的关系,愿与海方共同努力,促进中海合作关系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推动早日重启中海FTA谈判。此后,加快推进中海FTA谈判成为中海双边合作努力推动的重点工作之一。2014年1月17日,中海第三轮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与会的海合会代表。习近平指出,中方始终重视与海合会国家的双边关系,中海FTA谈判历时已有10年之久,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应加快双边磋商步伐,早日签署协定。会后发表的新闻公报中,亦突出强调了要加快中海FTA的谈判进程。尽管近年来双方领导人均纷纷表示要加快中海FTA谈判进程,但新一轮的磋商至今仍未开始,相比犹如井喷般爆发的中海经贸发展形势,中海FTA的谈判历程显得过于漫长。随着近年来中海贸易额的迅速提升,以及中阿合作论坛和中阿经贸论坛(现已更名为中阿博览会)的成功举办,重启中海FTA谈判的时机已经成熟。中海FTA的建立对双方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扩大双边贸易总额、提高双边经贸水平,还能密切双边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交流,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增进和巩固我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回避在中东地区经济和政治领域被“边缘化”的风险,使我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为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此外,中海FTA的建立对提升彼此在全球政治与经济的地位,扩大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中海FTA的建立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014年6月5日,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指出,中阿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上述讲话精神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对我国与阿拉伯国家重要关系的首次政策宣示,是我国全方位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了中阿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大双边合作的重点领域,为中阿关系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应加快消除中国与海合会自贸区建设中的阻碍,为建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自由贸易区做准备”亦被纳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14年至2016年行动执行计划》。中海FTA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有望加快推进。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有着广泛的经济、政治与地区安全上的共同利益,中海建立FTA是大势所趋。新制度经济学与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新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内生变量。中海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和双方政治外交关系的日益改善,为进行双边经贸关系的制度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中海FTA构想正是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而提出的。目前,这一制度创新还停留在构想层面,要把它变为现实,还需排除经济、政治及历史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因此有必要对中海FTA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本书的研究意义在于:分析如何在中海经贸关系快速稳定发展的形势下,充分利用中海间经济结构互补及牢固的政治基础等各方有利因素,建立中海FTA的可行性、预期效应、障碍及推进战略,从而为实现中海经贸关系的战略性升级,推动中海FTA建立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从另一层面看,目前,发达国家相互之间(如欧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合作相对较为成功,相形之下,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则略显缓慢。因此,本书对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的拓展性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书共分8章内容。

第一章为前言。系统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基本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在理论基础部分,系统梳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包括:新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以及FTA收益的相关理论。文献述评部分则对既有文献中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有关FTA的研究、有关中国建立FTA的研究、中海经贸关系发展及建立中海FTA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分析认为,在中海FTA建设被提上日程的今天,国内外文献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局限性一方面制约了理论研究对中海FTA建设实践的有力支撑与指导;另一方面也为本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书的选题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紧迫性。

第三章为中海FTA的谈判进程与国际间的竞争。第一,介绍了全球双边FTA的发展进程;第二,分别分析了中国和海合会六国参与FTA的历程、现状及战略意图,并分别探讨了中国和海合会各自在自贸区合作对象选择方面的现实思考,认为我国将以FTA战略为突破口,寻求相互的利益合作,以周边为基础逐步建设覆盖全球的高标准FTA网络,海合会FTA谈判对象的选择则会以自身国家安全及经贸发展为考量,更加注重与不同经济政治力量的平衡化发展,欧盟与海合会国家FTA谈判的不断搁浅,以及美国近年来的中东政策不仅没有稳定该区域的地区形势,反而助推了该地区的战争形势,而这一切都将有利于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FTA谈判;第三,基于轮轴—辐条(H&S)结构理论分析了建立中海FTA的可行性;第四,分析了中国与海合会建立FTA的背景与谈判进程,认为中海FTA的谈判将步入快车道,但在这一进程中,还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强劲竞争;因此,在本章的最后,针对海合会与美国、欧盟、印度、日本等其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和FTA谈判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现阶段加快中海FTA的谈判步伐尤为重要。

第四章为中国与海合会六国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一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及海合会六国的经贸发展现状,并着重分析了中国与海合会六国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的双边经贸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从双边关税水平、货物贸易关系、服务贸易关系、投资关系、能源合作等方面分析了中海FTA建立的经济基础。

第五章为中海FTA建立的预期效应分析。第一,对中海FTA建立的预期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具体分析了中海FTA贸易效应的形成机理、中海FTA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第二,基于贸易比重指数分析了中海FTA的贸易创造效应;第三,基于贸易引力模型对中海FTA的贸易创造效应进行了预测;第四,基于GTAP模型对中海FTA的相关经济效应进行了事前分析;第五,以新区域主义理论为依据,分析了中海FTA建立之后可能获得的非传统收益;第六,探讨了中海FTA建立所带来的调整成本和协调成本。

第六章为中海建立FTA的障碍因素分析。本章首先从中海双边优先合作对象的差异、中海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中海双边的市场壁垒、中海贸易结构的非平衡性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经济方面存在的障碍因素;其次,分析了政治方面存在的障碍因素,包括:双边政治体制的差异、缺乏核心利益以及地区事务的相互支持、大国因素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最后,分析了其他障碍因素,包括:中海合作的根基较浅、海合会周边地区局势不稳、我国货物贸易产品及劳务输出的困境等几个方面。整体来看,中海FTA的建设仍面临很多方面的障碍。

第七章为推进中海FTA建设的战略思考。首先分析了建立中海FTA的必要性与优势条件;其次,提出了中海FTA制度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最后,针对如何推进中海FTA建设提出了八点对策建议。

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系统总结了本书对中海FTA构建问题进行的研究,提炼了主要的研究结论,即:中海双边存在着构建FTA较好的经济基础,中海FTA能够产生预期的效应,但中海双边FTA发展也同时存在着一些障碍因素,中海FTA建设必将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