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文性表达的服装流派外化设计
服装作为单门的设计学科是20世纪才逐渐发展产生的。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服装的发展一直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相联系,这使得它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同时,它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之间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联系,因此也具有特殊的艺术形态色彩。由于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服装设计可以看为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因此,服装设计学可视为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人文科学色彩的综合性专门学科。
1.2.1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400~1600),复兴(renaissance)为再生,它指的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古典文化的推崇与模仿,这一时期艺术最重要的创作核心就是对人文主义的诠释。人文主义者不接受研究神学和逻辑学的经院哲学,他们追求一种流畅而优美的风格,这种风格能更多地从人体中体验美感。古希腊和古罗马服装正是这种历史传承和美学观古典主义服装风格呈现的重要载体,它启迪着古典主义服装的艺术创作。
就古典主义的服装设计特征而言,它通常意味着对简洁、明朗、高雅形式的追求,规避繁琐与过度的装饰,强调理性与节制,追求服装风格的单纯与清晰性。
(1)伏契尼裙装(图1-12)
图1-12 伏契尼裙装
褶裥的方法几乎是身为画家的伏契尼的一项专利,用此工艺技术制作的典型款式是1908年创作的特尔裴裙装。特尔裴是希腊古城,因城内的阿波罗神殿而出名,伏契尼的设计灵感来自古希腊特尔裴人的服饰,故采用这个名字。左图所示为其裙装。伏契尼作品,采用一如既往的褶皱面料和H形的圆柱廓型;古典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简单、对称、单纯的形式,以及对服装掩盖下的优美人体形态和姿态的强调。
(2)格蕾晚装(图1-13)
图1-13 格蕾晚装
单肩式晚礼服设计充满着古典主义的意味。它的具体款式是前后衣身在一侧肩部链接,多用一根或几根肩带。这种单肩式晚装自然联想到古希腊的希玛申,包缠形成的褶裥从肩峰一侧泻流下来,形成富有节奏感的“波浪”,充满了古代希腊服装的意味。
Madame Grès(格蕾夫人)在服装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是高级时装定制的先驱。她标志性的希腊褶皱设计美学以及她的同名服装屋是那个时代的潮流风向标。她可以随手拿过一大块布料,打上几个灵动的褶皱,然后直接在模特身上调整固定,成为一件美妙绝伦的礼服裙。
(3)托加(图1-14)
图1-14 古罗马托加式服装
对于古典主义风格的托加主要诠释在于单纯与朴素的服装外观意象,单纯指的是服装设计技法褶裥的运用,朴素在面料色彩的选择与装饰呈现于肃穆的风格中。托加主要用于仪式性的场合,用以体现穿着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标识。所以托加的服装设计技法常常用于当代的礼服设计。
(4)新古典主义薄衣时代(图1-15)
图1-15 新古典主义薄衣
薄、棉、纱、罗的运用一改古希腊古典主义风格服装的雕塑感,贴体、柔软的面料将褶皱更为细化,蕾丝、花边与刺绣的运用与薄型织物相得益彰。新古典主义风格服装呈现出柔美、精致与纤细的女性特征。薄衣时代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裙长非常长。行路的裙尾长达3米,社交场合的裙子长到8~9米。
(5)帝政样式(图1-16)
图1-16 帝政样式的服装
其特点是腰节线提高至胸下,这条横向分割线在当代服装结构中称为帝政分割线,它将人体胸部的省量转化到这条横向分割线中。帝政样式的服装以无领为主,领口的边缘常常饰有两层或三层的细褶花边,使胸部更为突出。衣身与裙长分割线的上移,在视觉上产生拉长下身的修长比例效果,由于不再使用紧身胸衣,裙装随人体曲线自然下垂,形成了自然的垂褶。
1.2.2 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是指从17世纪初期到18世纪中后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风格。从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服装共同构建了近世纪服装的审美标准,即以倒三角为美的男性巴洛克风格,和以正三角为美的女性洛可可服装风格。服装不再以人体的自然体型为依托,而是强调性别的极端分化,性别差的夸张和强调,形成性别对立的格局。
从装饰技法上来看,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服装将浪漫主义推向顶峰,花卉、缎带、裙撑、褶皱等装饰元素堆砌叠加,雕琢装饰达到了奢华和人工造作的顶峰,繁缛程度甚至有碍于日常生活。这一度使得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服装成为奢华的代表词,引得无数的当代设计师将其作为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
(1)巴洛克服装设计作品(图1-17、图1-18)
图1-17 巴洛克服装设计作品
巴洛克风格服装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为了体现权贵与财富,大量地使用贵重的材料。人们对服装的视觉重心在于衣服表面的装饰,特别是男性服饰中到处滥用蕾丝、缎带、刺绣等进行非常女性化的过剩的华美装饰。巴洛克风格强调服装图案的变化和动感,追求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
图1-18 后巴洛克服装设计作品
20世纪80年代,巴洛克风格的服装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部分服装史学家和时装评论学家将西方服装史中的80年代称为“后巴洛克时代”,它是指代具有巴洛克艺术因素体现与借鉴的服装设计作品。曲线对称图案的运用、层层叠叠的拉夫领、羊腿袖的各种变异、与众不同的装饰方式都是后巴洛克风格提取设计的重要元素。
(2)洛可可服装设计作品(图1-19、图1-20)
图1-19 洛可可风格服装
洛可可风格的服装又被称为“移动的花园”。为了博取男性的青睐和欢欣,女人们极力塑造正三角形的体态,将花卉运用到极致,从头到脚装扮,仿佛是一朵朵盛开的花朵。整体来说,洛可可风格服装凸显了女性如花的审美特质。
图1-20 洛可可风格服装设计作品
洛可可风格常常是高级定制的常用主题。洛可可风格除了拓展在女装中的花卉造型风格之外,在服装的面料、图案的选用与设计上也颇具特色,细腻的装饰、精雕细琢的工艺、镶金嵌银的豪华,恰恰吻合了高级定制一贯的追求。
1.2.3 新艺术与装饰艺术
(1)新艺术服装设计作品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初创于19世纪末的法国,是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艺术运动,其发展涉及到欧洲、美洲甚至亚洲。总体来看,新艺术以色彩、不对称的动态构图和流畅的线条为特征,强调装饰、结构和功能的一体性。
工业革命之后设计界出现了很多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的表现方式,使得当时从事创作设计的工作者们认为在新的时代必须创造新的式样,而这些式样很多取自大自然,如蔓草、花卉、鸟兽、藤枝等。“曲线”作为新艺术表达方法以区别于传统式样的设计语言,非对称自由流畅的连续曲线以及其他优美的波状形体,形成了一种注意线条和色彩、强调平面装饰的美学观。与此同时,日本浮世绘的木刻画曲线的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和平坦的画面,同样启发了新艺术风格的设计师们。
新艺术风格的服装推崇具有成熟、圆润、甜美的女性化的倾向,大量采用植物般的和自然的曲线主题,且较为繁杂。
S形女性体型的塑造:20世纪最初的10年是新样式艺术风格服装的鼎盛期,从侧面看呈优美的S形曲线的女装充分反映出新样式艺术的曲线装饰特征。这种侧S形外观的裙装尽管在外观上与19世纪70~80年代强调后臀部的巴斯尔式样有发展上的联系,但是已经放弃了裙撑以及用紧身胸衣收束腰部。
(2)吉布森女郎(图1-21)
图1-21 吉布森女郎的S形
摒弃了巴斯尔裙装样式,用紧身胸衣和包臀的、呈喇叭形的长拖摆裙子将身体塑造成优美而流畅的S形曲线。肘部以下收紧的羊腿袖,极高的衣领,以及精心卷曲的发型、装饰过剩的帽子,整个女性群体就像一个装饰品。与传统作为男性附属品不同,吉布森女郎性格倔强独立,活泼好动又自信,是华丽高贵“新女性”的代言人。
所谓吉布森女郎是1902~1908年间在美国年轻女性中十分流行的女性形象,由美国画家吉布森在其绘画作品中创作出来,其造型更为强调纤细的腰肢和丰满的胸臀,线条成夸张的S形。
(3)装饰艺术服装设计作品(图1-22)
图1-22 装饰艺术风格服装
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卡特在埃及发现一个完全没有被惊扰过的古代帝王墓——图坦卡蒙墓,那些3300年前的古物震惊了欧洲的装饰设计师们,特别是图坦卡蒙的金面具,具有简单的几何图形,使用金属色系列和黑白色系列,却达到了高度装饰的效果,给予装饰设计师们以启示。
“Art Deco”也有人将其按发音直译为“迪考艺术”。装饰艺术起源于192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现代工业装饰艺术国际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的展品主要集中在豪华和奢侈的产品与艺术品设计上,从这次设计产品展中可以看出20世纪20年代因工业文化的大力发展而广泛兴起了机械美学风格的流行。装饰艺术正是与其美学风格相呼应,它以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粹装饰的线条来表现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并以明亮且强对比的彩绘来装饰。
(4)小野禽风貌(图1-23、图1-24)
图1-23 20世纪20年代的“Flapper Look”造型
这一潮流源于美国电影《小太妹(the Flapper)》。随着电影的风靡,影片中女孩们那种男孩般的装束也随之被大众所效仿。它强调的是一种“男童式女装”。短发、平胸、直腰是这一造型的三要素,小野禽风貌更为青春、花哨、轻松,衣着形象略有轻浮之感。其基本款式是:宽松的无袖直身裙,胳膊外露,腰线降低至臀围线,吊带袜,高跟鞋。此外,她们的化妆也十分另类,涂黑眼圈,用“防吻口红”塑造出像被蜜蜂蜇过般的丰盈嘴唇。为了打造这种直线造型,一种全新的长达臀部的塑形内衣出现,与之前曲线形紧身衣不同,这种塑形内衣的作用是尽量使胸部平整,使女人呈现男孩般的外形。
图1-24 20世纪20年代布瓦列特装饰艺术风格服装
布瓦列特装饰风格体现在直身廓型的探索设计中,更为值得称赞的是这位欧洲设计师将东方风格进行了成功的移植。布瓦列特另外一个重大的创造是他在服装设计中借鉴了日本、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具有东方韵味的服装特点和风格,如采用带腰带的长袖衣衫(caftans)、日本式样的和服(ki monos)、东方宽大的女子长裤(pantaloon)、阿拉伯风格的女子束腰外衣(tunic)、面纱、穆斯林式样的头巾(turban)。
1.2.4 波普艺术与欧普艺术
波普艺术与欧普艺术在服装的应用上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其他艺术形式在服装上的呈现形式不同,它们同属于视觉艺术,即通过图案的精心设计构建服装的风格与款式,而不是通过对人体体型的结构性塑造。服装面料的图案设计常常是它们艺术风格的主要诠释方式,与此同时,这种精心的视觉效果常常为廓型带来意想不到的塑形效果。
(1)波普艺术服装设计作品(图1-25、图1-26)
图1-25 波普艺术风格作品
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波普艺术家沃霍尔的作品就是波普艺术服装风格的标示性体现。沃霍尔的作品一方面着重于创造商品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将注意力投向广告、连环画、电影宣传以及美国当代明星,他所创作的《玛丽莲·梦露》、《坎贝尔的罐头》、《可口可乐的瓶子》等都是波普风格周而复始重复的经典主题。这正如沃霍尔所提倡的关于波普风格的理念——重复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再现,这里存在着一定的精神价值和思想内容。
图1-26 波普艺术风格服装设计作品
波普艺术风格的服装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流行与信息时代的文化,它大胆尝试新的主题、材料和形式,打破了传统审美的格局。波普艺术的形式在大批量规格化成衣中也同样适用,它常常在简单的服装廓型上传递风格理念,因而降低了服装工业生产的成本消耗,拉近了波普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成为触手可及的服装艺术形式。
波普艺术(Pop art)又称为“新写实主义”或“新达达主义”,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60年代成为风行于美国和英国的主要艺术流派之一。所谓Pop的解释更多人认为它是popular(流行的、时髦的)一词的缩写。从中可见,波普艺术同时具有流行和前卫的双重性。波普艺术颠覆传统艺术所崇尚的——伟大的艺术必须是高深的艺术。波普艺术认为艺术等同于生活。
波普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法则,它的表现手法是将社会上流行的形象,诸如从音乐、电影、绘画、街头艺术等各种风尚文化和社会热点中寻找灵感,提取设计要点应用到美术结构中去,将提取的图案进行变形和各类创意的表达,并以戏剧化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波普艺术风格的服装设计作品常常采用拼贴或者批量复制等看起来比较容易的手法,来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2)欧普艺术服装设计作品(图1-27、图1-28)
图1-27 欧普艺术服装设计作品——单色几何形黑白棋格纹
单色几何形黑白棋格纹是欧普图案中的经典。欧普图案最初以黑白单调形式出现,在纯粹色彩或几何形态中,以强烈的刺激来冲击人们的视觉,令视觉产生错视效果或空间变形,使其作品有波动和变化之感。它通过大小、位置和形态的变化,在二维空间中寻求一种渐强或渐弱的空间调度、倾斜的部位、偏离原始水平轴线的位置以及变化中深度的强弱,体现出内在的一种张力。
图1-28 欧普艺术服装设计作品——复合图形
圆、椭圆、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简单的几何图形,是一种规则化了的抽象,也是欧普图案常用的表现方式,除了棋格纹之外,不断延伸重复的圆形、方形几何图案和条纹也是欧普艺术常见的手法,具有典型的20世纪60年代意味。
欧普艺术(Optical art)最初是一种绘画的创作方式,它摒弃了传统绘画中的自然再现,使用几何抽象体,“选取黑白对比或纯粹的色彩制造出各种光学效应,以强烈的刺激引起运动幻觉冲击人们的视觉,产生出空间的变形和错视的效果,是视知觉幻觉的一种抽象派艺术”。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对欧美等国的艺术门类产生巨大的影响,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很快被服装界所接受并加以应用,得到“化错为美”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于欧普艺术而言,服装是一个非常棒的载体,它由图画变为服饰,由平面转为立体,所产生的立体视错觉因人体的运动变得更为明显。
1.2.5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1)结构服装设计作品(图1-29)
图1-29 皮尔·卡丹结构主义风格服装设计作品
20世纪20年代,结构主义艺术曾影响当时的服装设计,表现为大胆的几何形式和抽象形式的运用。这点后来就变成了“建筑风”时装的主要特征之一,很多“建筑风”式的服装均有结构主义风格特点。20世纪60年代,人类豪情万丈地走出地球进入太空之旅,这也给人类生活带来无限惊喜和悬念,被视为“未来意念”的银色连身“宇航员”服饰,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和服装的臆想。皮尔·卡丹有锋刃派绘画般的结构主义服装,充满未来感,他擅长以布料斜裁、镂空的方式带出未来风格,常采用圆形、方形几何图形的重组排列,或者是在腰间、裙摆做大胆镂空。
结构主义亦称构成主义,其发源为“立方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最常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1913~1917年间在俄国形成,是现代西方流行的一种艺术流派。它排斥艺术的思想性、形象性和民族传统,大多表现为对绝对抽象形式和非写实化的追求。凭长方形、圆形和直线构成抽象的造型,突出表现某种形式结构。先出现于雕塑方面,后影响到绘画、戏曲、音乐与建筑艺术,并应用在实用美术设计方面。
在服装设计中,结构主义设计师关心人体各个部位的起伏与转折变化,但真正关心的是服装在穿着时的立体层次与空间感。他们把人体的基本形作为服装设计的出发点,通过各种服装语言,将人体不断立体化,与此同时也赋予了服装一种独立的空间结构。这种注重精巧结构的时装能完全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服装的立体效果是结构主义服装设计风格的最终目标。
(2)解构服装设计作品(图1-30、图1-31)
图1-30 三宅一生解构主义风格服装设计作品
日本籍设计师三宅一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推出题为“A Piece of Cloth”(一块布)的作品,三宅非常注重服装的流动感,注重面料的“灵魂”,整套服装像一块披在肩上的毯子,只有极少的开剪衔接,没有一处省道。PLEATS PLEASE(给我褶皱)系列是三宅一生的另一解构服装风格系列。PLEATS PLEASE以简单的结构、流畅的造型、多褶的面料与若隐若现的人体完美结合,那种最大限度释放女性身体的做法,与其说它是一种服装,不如说是一种解构主义式的新概念。
图1-31 川久保玲解构主义风格服装设计作品
川久保玲在打破西方传统服装结构方式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时装对服装创作目标的理解。形式上,不再只是一味地追求夸张的立体层次所带来的外观效果,而是注重了人的外在和内在精神。在服装创作中,力求自由的解构主义赋予了川久保玲不同于他人的另类创作思想,她将传统设计的固定模式摒弃,总体的创作风格趋向于对传统的颠覆。“体型造就服装,服装改变体型”,是川久保玲重新为服装视觉空间下的定义。她打破了时装界的一贯模式,这些创意使人们感受到她的设计具有对传统的反叛和对常规的破坏、肢解。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解构主义的服装是后现代风格的重要组成之一,其总体风格可以用反常规、反对称、反完整来加以形容,它已经或者尝试超脱服装设计的已有程式和秩序。
解构主义服装在形状、色彩、比例的处理上极度自由,或者说是力求这种自由。有的地方做残损状、缺落状、不了了之状,令人愕然又耐人寻味。另外,解构主义风格的服装留给穿着者发挥自我想象力以及进行二度创造的机会。穿着者会在游戏心情中体会穿衣新概念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解构主义风格带给人的快感已不仅是服装本身的好看与难看,而是让人们在探索中有新的发现。与此同时,在服装业中一群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们也在不约而同地从事着“解构”的造型设计。
1.2.6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一种现代西方艺术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先在瑞士出现达达主义,继而在法国演变为超现实主义,由法国作家布雷东(Andre Breton,1896—1966)1924年在巴黎发表了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而得名。其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直觉主义和弗洛依德精神分析说,认为“下意识的领域”、梦境、幻觉、本能是比现实更能反映精神深处的真实,因而要求发掘久受压抑的潜意识世界,使它具有主宰地位的理性统一而使人性臻于完美。
从艺术设计角度看,现实主义风格的服装属于及物的设计,即通过服装设计创造出一个时代的典型形象。而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服装属于不及物设计,它的服装设计常常脱离时间空间的思维限制,完全沉浸在对服装本身的欣赏上。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强调典型性的塑造,通常在一个时代或是一定区域有稳定性,是真实反映现实;而后者却旨在打破典型事例,强调不稳定性,是创造新的现实。
超现实主义的设计师们同样否认艺术是生活的真实再现,通常将一些平时没有关系的事物非理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体现在服装之中,创造出一种生活中没有的新的服装现实,于是在服装设计上,有用骷髅纹等惊世骇俗图案,有用刺目鲜艳的色调,有高跟鞋式的帽子,有内衣外穿的款式等,很多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也参与了这种设计。
夏帕瑞丽(Elsa Schiaparelli)堪称超现实主义风格服装设计的第一人,她是20世纪30年代巴黎服装界的杰出代表人物。她的艺术素养和现代审美趣味使她在巴黎时装界中声名鹊起,她的设计(图1-32)重在色彩和与众不同的装饰手法,衣冠主张新奇、刺激,“语不惊人誓不休”。
图1-32 夏帕瑞丽超现实主义风格服装设计作品
她用超现实的设计打破了服装与设计之间的隔阂,让服装具有顽皮、勇敢和趣味的因素,并对以后的服装艺术有着持久的影响。她的服装设计作品大多廓型简单,易于穿着,唯有装饰细节以及服饰品具有趣味横生的超现实主义特征:衣身的绣绘有龙虾、骷髅或人形等各种奇特图案,腰部的口袋如女性的红唇,胸部的西装袋像是箱子的抽屉,羊毛衫上绣有假的领子、克夫或领线,纽扣是蝴蝶、花生、羊头、金鱼或人型,手套状若一双有着指甲的手或者一直沿向肩部的袖子,提包如同一只鸟笼。夏帕瑞丽的设计遵循了最基本的运动法则:把周围那些熟悉的寻常东西彻底清除,然后给它们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
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服装在形式特征上通常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服装不仅仅是一个穿用物,其本身也是超现实主义艺术的载体。服装的穿用意义与思想意义相比已经退居其次。超现实主义风格服装的设计素材通常是一些现实中存在的但是原本没有必然关联的对象,通过款式、面料、色彩、图案和配伍等服装设计手段将他们整合于服装之中,构成一个新的服装现实。
本章小结
服装设计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设计形式创作,它既需要符合造型设计审美的通用规律,又受限于人体,这就使得服装设计围绕“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每位服装设计创作者对于服装“以人为本”都有独特的见解,并用与其见解相适应的独特手法表现作品的面貌特征。同所有造型艺术形式一样,服装设计作品通过色、形、质的组合而表现出一定的艺术韵味,服装造型风格就是这种韵味的表现形式。好的服装作品就是一件造型艺术品,有自己的风格倾向和含义,这正是鉴赏服装设计作品所需要领会的艺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