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行为(十周年纪念珍藏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工作的原则(3)

“可以尽力,用不着拼命”,父母自幼耳提面命的教诲,铭刻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哪里有高呼“肯拼、敢拼”所能够轻易改变的?说得太多,就成为真正的“口是心非”。有人痛斥这种“尽力主义”的观点,认为是马马虎虎、应付应付的挡箭牌,其实尽力必须加上尽心,才算真的尽力。一个人尽心尽力,要他拼命做什么呢?

3.焦君开始报告之前,先说明“自己不太相信”,以缓和听者的心理紧张度,如果身份合适,效果很好。若是老板不欣赏他这种语气,那就显然得不偿失。

中国人普遍认为自己最了解中国人,几乎忘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天天如此,反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过“要分析,应该说出一些名堂来”,则是起码的要求。如果人云亦云,或者一知半解就断定如此,岂非害人又害己?

士为知己者死,史有明证。然而先决条件甚多,绝对不是简单一个“情”字,就可以叫人去死。何况中国人的“情、理、法”虽然把“情”字摆在前头,却未必代表中国人特别重情。我们是重“理”的民族,衡情论理,合理地解决问题,才是中国人的真面目。

中国人不喜欢死,认为“好死不如赖活”。中国人又喜欢求得好死,因为“迟早难免一死,实在不能活的时候,好死最要紧”。中国人的观念,是“转”出来的。不卖命是“根本”,不应该卖命的时候,自然不会卖命;应该卖命的时候,自然会卖命,那是“作用”。站在“不卖命”立场来“卖命”,这才合理。

4.刘君提出“零不良率”的观念,日本味道十分浓厚。中国人心目中存在“神仙打鼓,有时也会错”的念头,要求百分之百完美,简直是“自找天谴”。

我们可以“希望”把不良率降低到零,却最好不要明白地“要求”零不良率。高明的老板,会以“不良率降低到零”为荣,认为这是员工“化不可能为可能”的“了不起”所在。不会拿“零不良率”当作要求的标准,使员工觉得自己在“达成任务”,而非“争取荣誉”。

同样一件事,有好几种说法。说“台湾经济是一种奇迹”,也可以说“台湾经济根本不是奇迹”,都言之成理。但是中国人宁愿采取前者的表达方式,把台湾的经济视为奇迹,大家都有面子。电视上主持经济节目的人,每次夸口台湾经济如何如何,总会遭受重大的“修理”,便是使人误解夸口的人,把“奇迹”当作自己的“实绩”,因而予以重击。

中国人有办法做到“零不良率”,但是,“零不良率”是员工努力做出来的,属于员工的荣誉。“零不良率”不应该由老板来规定,员工累得半死,结果只符合规定的标准,谁受得了?

5.龚君所转述的个案,令人啼笑皆非的乃是老板的要求,员工加倍达成,使得老板更为生气。因为他的面子,完全受到伤害。“我只要求增加5%,他们一加油就增加10%,实在太使我伤心!”

可见“卖命”也要有卖命的技巧,否则“送人家东西,还要让人家嫌”,实在不值得。

说明

“卖力不卖命”的主张并没有错。人生下来,总共只有一条命。命迟早会结束,但要结束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显得“重于泰山”。力气天天都有,今天卖光了,明天还有新的可以继续卖。何况今天的力气不卖,也不可能储藏下来,照样随着一天的时光,付诸东流。卖力是应该的,“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不卖力根本说不过去。卖命是非不得已而为的,不可随便允诺。

任何道理,劝人家卖力的,中国人很容易接受。劝人家卖命的,最好不要提,因为听信的人越多,自己所积的罪孽就越重。

卖命不卖命,由己不由人。我自己决定卖命,别人挡不住;任何人劝我卖命,不过马耳东风,听听就算了,毫无效果。卖力不卖力,由人不由己。我自己决定不卖力,别人可以解雇我、指责我、处分我。劝人卖力,是做好事;劝人卖命,那就不好讲了。

要则

1.中国人应该卖力,亦即尽心尽力,同时应该保命,为自己,为公司,也为国家社会,留住宝贵的一条命,以便卖力、再卖力!保命卖力,所以卖力不卖命!

2.卖力到什么程度?固然由自己决定。但是,后果也由自己承担。基于自作自受的法则,我们认为:既然接受工作,当然应该卖力。划不划得来,并非金钱所能够完全衡量的。对得起自己,不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是卖力的主要依据。

3.各种训练,有没有效果,主要看能不能真正付诸实践。要能够行得有效,必须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否则空说无益,因为听进去也用不着。

请写下您的心得:

_______________

争气不争功

个案

某公司新旧总经理交接典礼,王董事长亲自主持。他循例先说一些旧任张总经理的贡献,肯定其5年任内的改革对公司有很大的助益。

然后介绍新任李总经理的简历,并且推崇他的宝贵经验和出众能力,相信公司在他的主持之下,必定有更为灿烂的未来。

张总经理致辞的时候,忽然间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平日的果敢和气魄,顿然消失。

他十分客气地表示,由于过分重视绩效和士气,对于某些同人,似乎疏于照顾,希望大家体谅他的苦心,多多包涵。

他又表示虽然离开公司,但是仍然在本地任职,以后见面的机会很多,请大家秉持原来的爱护之情,不吝指教。

李总经理是新人,大家对他所知不多。他诚惶诚恐,生怕大家一下子不能够接纳他,所以致辞时尽量镇静而和缓,偶尔添加一些幽默,希望博得大家的好感。

这些情况,各公司、机构大致相同,好像有一定的模式,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同样的话,采取同样的态度和语气。久而久之,似乎形成一套不成文的公式,非如此不可。

交接典礼的主持人,无论旧任总经理的退休、荣升、迁调或革职,一定要说些赞扬的好话。

请问:

1.为什么交接典礼,差不多都要说些如此这般的话呢?

2.王董事长先肯定旧的总经理,再推介新任,为什么?

3.各人的表现,隐约可以体会到什么内涵?

4.真的是功没、过存吗?

5.如果是的话,我们努力做什么呢?

请把您的高见简要地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

分析

1.人嘛,好聚好散。中国人凡事考虑得很长远,而且特别相信“山不转水转”,同时“不是冤家不聚头”,所以主张“要散,就应该好好地散”。

为了好散,我们相信新旧任交接典礼具有很大的功能。不但可以化解彼此的误解,把多年的恩恩怨怨淡化,而且能够减少以后的困扰或纷争,留下以后好见面的宽广余地。

至于能不能达成这些使命,决定于彼此的诚意和用心。特别是主持人的心胸,这时候表现得十分清楚,也影响到典礼的成效。

2.董事长通常会首先感谢旧的总经理,再推介新任,以表示继旧开新的气象,以及不忘本的精神。原有的同人,心理上比较好受,因为董事长并没有喜新厌旧。卸任的总经理,致辞时会比较冷静而客气,不至趁机放炮,说出很多令人下不了台的难听话。新任总经理也比较容易接腔,不必一接任就去选边站,出面支持董事长,为其辩护,令人觉得有备而来,反而不容易加以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