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决定境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眼光越高远,视野越开阔(3)

那么,该如何给自己树立一个开拓眼界的桅杆呢?

(1)确定自己的明确目标

任何远大理想的实现,都是从确定目标开始的。这一点虽然简单,但却非常重要。

没有人生来就明白自己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和探索才能够做到。

在确定目标时应注意两点:

一是眼界要宽,目标有前景。

二是目标必须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给你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以你的才能、梦想、希望和激情为基础,否则就不会有实现目标的决心和干劲。

(2)从现实出发

实现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过程。因此,在开始出发之前就要决定好出发点。没有这个出发点,就不可能规划行动的路线和目的地。

另外,实现目标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所以在出发前也要估算出此行的费用,看看自己究竟能否承担得起。

(3)放弃小选择

尽管多种选择可以提供多种机会,但对于想要获得大成就的人来说,有时则必须放弃种种小选择来交换那个惟一的梦想的实现。

要知道,任何人都不可能一面追求自己的梦想,一面保留着其他方面的多种选择。为了实现大目标,就要做出必要的牺牲,其中就涉及到舍弃一些小的选择。

(4)按目标来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

实现目标包含着必须选定一条发展道路,并动员自己的各种力量,义无反顾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人生的任何积极转变都需要主动改变自己,那种认为自己可以从生活的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进步而无需改变自己的想法,是在自我欺骗。

(5)注意向成功人士学习

每个人在前进的过程中都会与人接触,而学习成功的最佳方法就是多与那些成功的人接触。观察他们,请教他们,你渐渐地就会开始和他们一样地看待和解决问题。

实现目标无疑需要每个人持之以恒地不断努力,并发挥出最大的冲劲。加强韧性和冲劲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不断地说“我一定能够做到”、“我必然能够成功”。

外在的信心会带来内在的信心。所以,既要用语言对别人讲,也要默默地对自己讲。

要对自己保持一种积极的、充满信心的态度;即使偶生疑惑,也要告诉自己必须保持信心。

无论对什么样的事情,反对的人都是永远存在的。而那些目光短浅的人是永远不可能理解你的想法和举动的。他们认为你的目标无法实现,甚至会对你说,你的目标一钱不值。

或者是,即使他们明白你的目标很有价值,他们也会说:“虽然这是可以实现的,但不是由你实现。”

碰到反对派,我们的态度是坚定信念,走自己的路。

(6)尽可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每条途径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了实现你的远大目标,你必须不停地寻找一切对你有帮助的东西。

要乐于尝试新事物,到处寻找好主意;要善于观察,从各种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上获得灵感。

人必须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目标,但对于走哪条路才能实现目标,则必须抱灵活的态度。一定要有创新的精神,因此千万不要对新观念关上大门。

总之,实现自己树立的远大目标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只是望着目标,即使它是清晰可见的,但不行动,也是永远也达不到。因此,既然我们已经看到了目标,就要不遗余力地去争取。

大处着眼是高明,小处着手是智慧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来说,自然不能等同于平常人,一方面他必须具备一种居高见远、规取大势的战略眼光;另一方面他又要从小处着手,事事不可大意。先扫小屋,后扫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什么叫“大处着眼”?就是做企业、搞经营管理须有战略家的眼光、气派和谋略,也就是可言传的《战略管理学》课程中所讲的那些要点。正如海尔集团张瑞敏所言传: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替代,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张瑞敏与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替代旧战略,顺利实现不同阶段上的战略转移。

回顾海尔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以“要做就做最好的”战略理念为指引,专注于冰箱专业化生产过程,实施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然后在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1998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经营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战略扩张;接着又及时进入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以后),实施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实现了“从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海尔”的战略转换。

何谓“小处着手”?其精髓思想就是张瑞敏的那句名言:“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

我们的企业,没有经过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成熟市场经济下那种契约化制度规范的洗礼;我们的企业家,特别是像张瑞敏这样的国有企业当家人,面对的是一种需要“不许在车间内大小便”这样规章制度约束职工、起步搞管理的初始状况。在这样低水平的起点和基础上进行战略管理,必须从擦玻璃、6S、OEC这样的“小处着手”,培养员工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工作观念,并将之逐步契约化、制度化,进而把战略理念和管理制度建立在扎实严密的日常性管理工作基础之上;当然,这种扎实严密不是要求员工亦步亦趋、唯唯诺诺,而是激励其在勤奋敬业的前提下积极创新,“要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时时告诫员工“能力,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够利用多少。”这就是海尔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值得称颂和学习的精妙之处。

海尔的魅力就在这里。

普通的人弊病,就在于以为要改良事业,必须是整个的,突然的。

他们不懂得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道理。其实,只要从小处下手,只要逐渐的改良,逐渐的演进,就能收取最后的成效。

上进成功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他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求取进步和发展,惟恐自己的事业不进则退,一败涂地。

每天早晨上班时,你下决心力求在每一件事上比昨日有所进步,你当把事情弄得比昨天更好些,然后在傍晚离开你的工厂、办公室或其他工作场所,每天你当前进几步,走上几级,这样,一年之后你会发现,你的事业会有惊人的进步。

精益求精,常求进步的这种习惯是传染的。假如有这种精神,便会继续这种精神,而努力于求工作进步。

一个要求事业进步的人,必须常同外界接触,他必须经常参观,拜访同行的各商店展览会,以及其他种种可以使他有机会得到的新方法、新观念、在他事业的血管中注入新血液的地方。

一位著名的芝加哥商人说,花一星期的时间去拜访国内的各同行商店,可以完全更换他对于自己的经营的看法。他每年总要出外旅行一次,去考察各家著名商店的管理法与经营法。他觉得,要保持自己的事业不衰败,这种旅行是绝对的必需。

在获得种种办事和工作的新方法、新观念、新暗示以外,他说,每次旅行回来,总使他觉得自己的商店与旅行以前的时候不一样了。自己办事以及工作的缺点,店员的小疏忽,以前不会注意到,或者虽会注意到而总以为是无关紧要的细微的弱点,现在都被他发觉,都引起他注意,在他新型开阔的眼界中,以前“细小”的事,现在成为重要的事。于是他要举行店务革新,改进管理营业的方法,精简无能的店员,给他的事业以一种崭新的气象。

一个不出自己店门一步,不同别人及别人拜访的商店交接的商人,对于自己商店中的营业、店员的缺点、一定是盲目的、不容易觉察的。

要明察这一切的惟一办法,就在容纳新观念,善于学习和实践。

经常呆在一个环境中的人,在事业上总要落伍,对于各种小缺点小疏漏,常常“熟视无睹”。这种小缺点的存在只有在不同的环境的反映下才能发现。

例如有一个旅馆经理,在走进另一家旅馆的一小时内,所能看出那旅馆中应改善求新的地方,一定要比那旅馆终年不出外的经理在一年所看到的更多。

“现在在我的业务上,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们应该将这个格言,张贴在居室或办公室,时时刻刻目睹到它。

放眼五湖四海可招八方贤人

其实,在用人问题上最能体现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的眼界与心胸。

俗话说,人无地域之分,更无南北之别,只要为我所用,就都是自己人。

这无疑是一位眼界开阔、心胸宽广的领导者。古人云:能用一人之智者,一世无成;能用三人之智者,事有小成;能用天下之智力,无事不成。

而一个人是只能用一人之智还是天下之智,重在其用人的眼界。

当年曹操与袁绍共同起兵讨伐董卓时,袁绍曾问曹操,如果大事不济,则何方可据,袁绍自己的打算是,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后来他也果然这么做了,可结果天下却没争着。曹操当时则说出一句志向气度显然比袁绍大得多的话来:“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日后的事实证明:曹操在三国君主中以惟才是举著称,在曹操的阵营里也确实人才济济。他一生用兵诡诈,颇重谋略,故而他帐下谋士如云,堪称“任天下之智力”。

曹营谋士不似诸葛亮一般包打天下,曹操要“以道御之”,也不允许他们包打天下,然而却各有所长,各有千秋,所以曹营谋士聚在一起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曹操在艰难创业中,每走一步都是众多智士的合谋。

曹操政治抱负宏大,用人气度不凡。他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甚至想把刘备和孙权这样的人收服。

刘备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谋士主张杀掉刘备。荀人谏曰:“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不答,出,郭嘉入。操曰:“荀劝我杀玄德,当如何?”

嘉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息,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曹操认为郭嘉说的有理,并认为刘备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对刘备十分敬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总想把他纳入自己的营垒。刘备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应付曹操,实际上另有己图。他与曹操翻脸后,一次被曹兵打得大败,妻子和大将关羽都被生俘。在这前后,曹操的谋士程昱、郭嘉等,几次提醒趁机杀掉刘备,可曹操的回答只是一句话:

“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个而失天下心,不可。”明知刘备是劲敌,也有机会杀他,但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这是何等的眼界!

惟恐杀一,丢掉一片,这又是多么的高明!

三国之主都能用人,但只有曹操想着把另外两主用起来。孙权作为后生,对曹操的用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至于御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万不及也。”对他来说,保江东是大局,不可能产生如何用曹操的念头。刘备是曹操的同辈,在曹操设法团结他时,他想的只是如何钻曹操的空子,捣曹操的鬼,也没有敢用曹操的奢望。一般来说,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人的气度与取得的业绩是成正比的。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刘备和孙权各偏安一隅,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