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我舍我得,展现人生魅力 (3)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特有的“面子文化”。对于很多人来说,最为痛心的事莫过于失去“面子”。所以,生活中,人们会千方百计保住自己的“面子”。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大可不必过于计较面子问题,让我们看看小提琴家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面子的。
有位世界级的小提琴家在为人指导演奏时从来都不说话。
每当学生拉完一首曲子之后,他会亲自再将这首曲子演奏一遍,让学生从聆听中学习自己的拉琴技巧。
他总是说:“琴声是最好的教育。”
这位小提琴家在收新学生时,会要求学生当场表演一首曲子,算是给自己的见面礼,而他也要先检查学生的功底,再给予分级。
这一天,他收了一位新学生,琴音一起,每个人都听得目瞪口呆。这位学生演奏得相当好,演奏的琴音有若天籁。
学生演奏完毕,他照例拿着琴上前,但是,这一次他却把琴放在肩上,很久都没有动。
最后,小提琴家把琴从肩上拿了下来,并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接着满脸笑容地走下台。
这个举动令所有人都感到诧异,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小提琴家说:“你们知道吗?这个孩子拉得太好了,我恐怕没有资格指导他。最起码在这首曲子上,我的演奏将会是一种误导。”
这会儿大家都明白了他谦虚、宽阔的胸襟,顿时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送给学生,更送给这位小提琴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掌握“承认”的技术,而是丧失了“承认”的心情。为什么会失去“承认”的心情呢?因为我们都是热爱“面子”的族群,生活中多少要有些“人模狗样”,而不可像小孩子那样天真。“面子”的重要维护力量是“理”,无论如何,你要显得自己是占理的,而不是理亏的。占理了,就有面子;理亏了,就没面子。承认自己没有达到某种高度,显得理亏,面子上十分难看。把假话说圆了,把亏心事处理得像没事一样,面子就得以保全。故而,做了错事,一定要像做了正确的事一样,理屈而词不穷;心里有鬼,反而要唱歌壮胆,越是理亏,越要摆出得理不饶人的架势,以便消灭“承认”的危险。
当我们不能正确面对面子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自己想维护的面子。
有容乃大。当小提琴家能接受学生更优于他的事实之时,在他身上也体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大师风采。
8.是争还是让,这是个问题
争是大家一起来抢这个东西,让的意思是不争,把东西给旁边的人。要决定一个东西是该争还是该让,要看到把这个东西争来之后会得到什么好处,又会带来什么坏处。一般来说能得到好处的,就可以争;会带来坏处的,就一定要让。事情有这么简单吗?
当然有!看到好处了,你却不去争,那一定是笨蛋;看到坏处了,你还不肯让,那就是愚蠢。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当然没有!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这是“祸”与“福”的辩证关系,也就是争与让这个问题的关键点。任何一个东西,从哲学的辩证法来说,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如果你只看到了好的那一面,把它争了过来,那么坏的那一面,就是个危险的定时炸弹。如果你只看到了坏的那一面,把它让了出去,那么好的那一面,你也就得不到了。所以在看到好处时,要想到坏处;在看到坏处时,也要想到好处,权衡之后再作决定。
《史记》中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当时天下起兵反秦的人,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在秦朝灭亡后,这些诸侯们为了自己当皇帝,又一次争夺起来。经历了四年的战乱,汉王刘邦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却自杀身亡。其他的那些诸侯们,不是向刘邦投降了,就是战死了,要不就流亡海外。能当皇帝固然是好事,所以那些诸侯们不惜为此家破人亡。
历史上,争权夺利就是这样的残酷。在应该让的时候却没有让,结果就是丧命。就拿齐王田横兄弟来说吧!
项羽灭秦平定天下之后,大封诸侯。田横的哥哥田荣,因为曾经不肯听从项羽的将令,没有被封王。于是田荣非常怨恨项羽,他自立为齐王,把项羽封的三齐之地全部兼并了。项羽勃然大怒,于是起兵讨伐。田荣兵败被杀,项羽为了泄恨,所过之处大肆屠杀。齐国人纷纷起来造反,集结到田横的麾下。
汉王刘邦看见项羽远在齐国作战,遂率领诸侯攻打项羽的老巢。项羽无法兼顾,只好放田横一马,田横就趁机收复了齐国。三年后,刘邦派郦食其出使齐国,游说田横归顺汉朝。田横眼看刘邦势力越来越大,自觉齐国弱小,于是解除了边防守备,向汉朝示好。谁知汉将韩信出尔反尔,向毫无防备的齐军发动突然袭击,并占领了齐国的都城临淄。田横大怒,立刻把郦食其下锅煮了,然后无奈地归顺了彭越。一年后,刘邦打败项羽,汉朝正式建立,彭越也归顺了刘邦。田横走投无路,带着五百多名部下,驻扎在东海中的一座小岛上,打算以后有机会时再收复齐国。而刘邦也认识到了田横兄弟在齐国的根基牢固,现在不把问题解决了,恐怕以后还要酿成大乱。于是派使者赦免田横的罪过,召他入朝做官,并说:“田横入朝,最大可以封王,最小也可以封侯;如果不来,就要派大军诛灭。”
田横无奈,只好带了两个门客前往洛阳。
这一天,他们到了离洛阳三十里的地方。田横对两个门客说:“本来我和汉王都是国君,大家平起平坐,可是现在汉王做了皇帝,我却要称臣,真是天大的耻辱。如今他召我入朝,只是对我不放心而已,现在他就在洛阳,把我的头斩下来送到那里时,应该还不会腐烂,他也还能看清我的容貌。”说完就拔剑自杀了。刘邦见田横已死,就用诸侯的礼节来葬他。那两个门客在埋葬田横时,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后来,刘邦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但当他们听到田横已死的消息时,便都蹈海自杀了。
争夺江山是非常凶险的事情,成功了固然可以拥有天下,失败了却往往是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不能只看到拥有天下时的幸福,还要看到会有死无葬身之地的危险。天下未定之时,当然可以起兵相争;而局势逐步明朗时,就不能再勉强,应该让的时候就要让。田横兄弟始终都不肯相让,被杀与自杀的下场也就不可避免了。
9.坦然面对,不争是争
《世说新语》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东晋时期,郗鉴奉旨平叛,立了大功,被封为太尉,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当时郗鉴有个年轻貌美的女儿,是郗鉴的掌上明珠。郗鉴听说丞相王导家的子弟很多,而且个个都才貌俱佳,希望能在王丞相家的子弟中选个女婿。所以他派了一个门生去找王导讲明此意,王导也很高兴地同意了,并邀请他到东厢房去看看。因为王家的子弟,包括儿子、侄子都在那里等着。
门生逐个观察以后,就回去向太师禀报。他说:“王家的子弟果然个个都是青年才俊,但是他们一听我们是要来招女婿以后,态度就显得非常矜持,不自然。唯有东厢房床上面的一个青年人,他袒腹而食(就是露着肚子吃东西),独若不闻,根本不把这个消息当成一回事。”太尉听到这里,马上脱口而出:“此人真是佳婿。”第二天,他再派人去打听这个青年人是何许人也,原来此人就是后来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
做太尉的女婿,不仅能娶到美丽的妻子,又能得到岳父做后台,而王羲之却不把这事当成一回事,也不跟其他兄弟们争,可太尉就偏偏看上了他,这就叫“争是不争,不争才是争”。太尉郗鉴为什么会看上王羲之?是因为他的大书法家的名声?当然不是,那时的王羲之书法还不成熟,他看上的是王羲之“袒腹而食”的那份坦然。从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太尉明白,只有胸怀坦然的人,才能够经得起命运的打击,也才能配得上命运的赐予。掌上明珠的女儿,跟上了这样的人,才会让他放心。
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采取传统的嫡长继承制。皇位的继承者最先是由满洲贵族会议推定,后实行顺治的遗诏制。这两种形式都容易在皇帝死后,引起血腥的争夺。康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他采取了皇太子制。然而康熙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制度却引起了皇太子同兄弟们之间的斗争。他两次册立太子,又两度废黜太子,使得众多的皇子拉帮结派,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当时正是诸位皇子争夺最为惨烈的时期,四皇子胤禛在争与不争之间举棋未定。他手下的谋臣邬思道就用了一个小故事来开导他。
邬思道说:“在一个大家庭里,老爷子生了一大群儿子。慢慢地老爷子老了,这么大一个家,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这些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在一边,做着他应该做的事,从不参与争斗。看着那些争来争去的儿子们,老爷子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管好。于是老爷子将钥匙给了那个不争的儿子。”他告诉胤禛,当很多人都在讨皇上欢心的时候,你去凑这个热闹,招来的是其他皇子的嫉妒和迫害。现在要做的恰恰就是韬光养晦,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康熙皇帝是个明白人,他可以看到所有人的努力,也分得清忠奸贤愚。只有你做好自己了,他才会慢慢地把天平移到你这边。
从邬思道的这些话中,不仅可以看出他富有谋略的手段,还能学到认真做事、坦然面对纷争的态度。有了这种坦然面对的态度,“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谋略,也才有了实现的基础。患得患失、过分计较自己利益的人,哪还能够认真地做事?不能够认认真真地做事,幸运之箭又怎么可能射向他呢?
10.能让人处且让人
我们为什么不肯让人?因为让人之后,自己的利益就没有了,所谓“到嘴肥肉,岂能拱手让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人呢?因为不让人,就会给自己带来祸害,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一边是将要到手的利益,一边是可能会有的祸害,能否正确的取舍,就是聪明与愚蠢的分界点。
曹操有句名言:“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意思是不能因为贪图虚名而为将来惹来祸害,这是不能做的事情。曹操的这句话,可以说是能让人处且让人的最好解释。什么东西能让人呀?虚名可以让人,小事可以让人,非原则问题可以让人。曹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众所周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就是皇帝,曹操也未必真放在眼里。特别是在后期,曹操大权在握,朝政独揽,就算称帝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是曹操并不称帝,表面上还在拥护汉室,这样做虽然没皇帝的名号,可是自己却过得安稳。称帝会给人留话柄,留下讨伐或者暗杀的理由。而当别人要求曹操放弃手中的大权退休归隐时,曹操说:“江湖未静,不得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认为兵权不能放,放了就会被人欺负,皇上封的领土,这是没什么用的,就让出去算了。
没什么用的东西可以不要,有用的东西绝不能放弃,这是从利益方面说。而从为人处世的方面来说,也要能让人处且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