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寻宋
吴铮强更新时间:2020-11-29 10:00:07
最新章节:赵姓一家人:巩义宋陵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作者用一年多的时间,行程十万余里,寻访北宋留存至今的碑刻、摩崖、寺观、遗址,探访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发生地,并以此为脉络,形成另一种视角的宋史叙述。本书既记录文物遗址的现状,也关注现代生活的市井烟火,两下对照,生发出对沧桑变迁的深沉感慨。在寻访和考察中,发现被传统历史叙述遮蔽的细节,探索重构宋史叙述脉络的可能。
上架时间:2020-08-06 00:00:0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寻宋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赵姓一家人:巩义宋陵
- 东京千年梦华:开封二塔
- 从圣君到神仙:徽宗四碑
- 二流人物的悲欢:苏州沧浪亭
- 苏轼被退稿:杭州表忠观碑
- 士大夫政治消亡史:登封嵩阳书院
- 何处觅荆公:莆田木兰陂
- 制造周敦颐:庐山爱莲池
- 韩琦富贵归故乡:安阳昼锦堂
- 离人最累是乡愁:永丰《泷冈阡表》碑
吴铮强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通鉴纪事本末(十)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南宋袁枢著。本书选取《资治通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每件史事详记其始末,并自拟标题,记述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中的二百三十九件重要史事,另附六十六事,共三百零五件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开创了“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先例。历史50万字 - 会员
通鉴纪事本末(七)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南宋袁枢著。本书选取《资治通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每件史事详记其始末,并自拟标题,记述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中的二百三十九件重要史事,另附六十六事,共三百零五件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开创了“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先例。历史52.1万字 - 会员
通鉴纪事本末(十一)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南宋袁枢著。本书选取《资治通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每件史事详记其始末,并自拟标题,记述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中的二百三十九件重要史事,另附六十六事,共三百零五件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开创了“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先例。历史45.9万字 - 会员
通鉴纪事本末(一)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南宋袁枢著。本书选取《资治通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每件史事详记其始末,并自拟标题,记述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中的二百三十九件重要史事,另附六十六事,共三百零五件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开创了“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先例。历史49.9万字 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本书收录的文章分为五部。第一部与“时代划分论”有关;第二部选取了日常的“风俗”;第三部以明末清初剧烈的变动期为中心,讨论国家意识与秩序问题;第四部是与所有权和审判相关的法制史论文;第五部则是以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论文章。这些文章看似分散,但从作者的学问生活来看,它们就如同一个树干上生长出的枝叶,其中流淌着同根的问题关心:依据当时人的思考理路去理解明清时代的社会现象,以及将这些社会现象的变化历史21万字- 会员
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
本书研究了在3—9世纪中国药学的形成期,医生、宗教人物、朝廷官员和非专业的士大夫如何使用有毒之药物来医治顽疾、强身厚生。通过聚焦汉语中“毒”字的概念是如何引导医者采取各种方法,将危险的毒物转化为灵丹妙药,作者清楚地揭示出毒物在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古社会的重要地位。本书讲述了汉末到初唐时期涉及毒药的医疗纷争和政治事件,彰显了“毒”对于当时人们如何感知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政治至关重要。作者还研究了中国古典药历史14.9万字 - 会员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枢纽性、全局性的问题。《论持久战》是系统阐述抗日战争军事战略方针的重要著作。持久战的思想来源于哪里?毛泽东为何要写、对谁而写《论持久战》?国内各方势力对持久战如何理解?国共双方对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有什么不同?持久战如何战、如何到“底”、要多久?等等。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历史27.7万字 - 会员
蔡东藩中国通史:两晋篇(插图版)
《蔡东藩中国通史(插图版)》套书共10册,是一部以中华经典人物、事件为核心写就的通史教育历史读物。全套书根据故事场景绘制了近千张精美的国风插画,为读者创造出轻松活泼的阅读氛围,将知识性、趣味性和故事性完美结合,让青少年读者在趣味阅读中了解历史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打下学科基础。《蔡东藩中国通史?两晋篇(插图版)》通过96个故事,100幅插图生动讲述了从司马氏篡魏、司马炎建立西晋到刘裕篡晋一百余年的历历史14.7万字 - 会员
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经纬度丛书)
带你读懂明末到晚清的三百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中国也曾经有过机会去学习西方、向世界开放,不管是在技术、商业、资金还是制度上,都曾经有过学习的冲动。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发生过对外开放,但如果不吸取教训,那么任何一次对外开放,最后在画一个圈之后,都会回归封闭的原点。本书所描写的内容,不是歌颂古代王朝的伟大,而是探讨从地理大发现到鸦片战争爆发的那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客观得失。让人们去理解,中国不是天生闭锁历史33.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