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第二卷)
(德)阿·叔本华更新时间:2020-09-16 16:42:47
最新章节:FOOTNOTES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1818年,叔本华完成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一版。这部不朽之作分为四部分,并附有一篇对康德哲学的批判。184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卷与第一卷一起出版。在第二卷里,叔本华用成熟的思考分别对其第一卷里的论题做了澄清和扩充。《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基本论点,即世界分为表象和意志两个部分,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体化。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意志。叔本华自认为是康德哲学的改造者。康德认为我们有一个可以感觉、可以认识的世界,还有一个独立于我们所有的知觉之外而自在的世界,即物自体世界。叔本华把物自体看作是能够被直接认识的,物自体就是意志。这里使用的“意志”一词必须从广义上来理解。首先,在人和动物身上,意志表现为被观念或表象所决定的动机因素。在有机体的本能和植物性的生活中表现为刺激敏感性,在经验世界的其他形态中表现为机械的变化过程。这些不同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种种因果关系所共有的总的涵义,根据它用以直接为人们所认识的唯一形式,应该先天地命名为意志。其次,就物自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物自体不是现象之因。即使在人身上,意志也不是他的肉体或他的肉体活动之因;然而这一实体通过时空直观中的表象间接表现为肉体,并在认识中被理解为有因果必然性,且依赖于其他现象的东西;这同一实体在自我直观中被人们认作意志。第三,意志作为物自体只能是单一的、普遍的宇宙意志。事物只有作为现象在观念中和在认识中才彼此不同,而其实质是同一的。意志是一与全。正是现象的欺骗性使个人区分他自己的祸福与他人的祸福并使二者对立。最后,宇宙意志只以自身为对象;它愿望只是为了愿望,实际存在的东西其本身只是一种意愿。在此意义上,叔本华命之为生存意志。宇宙意志是物自体,它在无时间限制的永恒过程中创造自身,并且体现在现象无休止的变化中。意志在所有自然无中的全能对人类来说具有悲剧的意味,人类不是被前面的东西牵引,而是被后面的东西推动,绝不是生命诱使人们前进,而是必然性驱使他们向前。自然界中最基本的驱动力就是生殖。要摆脱压倒一切的意志力量至少有两个途径:伦理学和美学。从道德意义上说,就是要拒斥激情和欲望,把自己的意志变成“否定意志的意志”,即“禁欲”;从美学意义上说,可以静观艺术的美,意识到一切世俗生活都是虚无,生命意志就是人的原罪,人只能靠恩宠才能得救,即达到一种佛教式的虚无主义寂灭境界。尽管叔本华试图通过伦理学和美学来摆脱宇宙意志的限制,但他并没有找到人类真正自由的个体意志,他对人类行为主体的最后忠告是:我们个体的行动决不是自由的,所以,每个个体只能做出他那个特定时刻做了的那些事情,绝不可能做出其他的事。叔本华的思想影响了包括尼采、克尔凯郭尔、维特根斯坦、萨特、托尔斯泰等在内的一大批哲学家和文学家。叔本华通过建立意志的形而上学,清除了康德的自在之物为上帝保留地盘,但他仍然继承了传统基督教和康德的禁欲主义。尼采在叔本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翻了禁欲主义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将生命意志发展为权力意志,从而完成了对基督教和柏拉图主义传统的彻底颠覆,确立了一种新的价值观。
上架时间:2015-01-01 00:00:00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第二卷)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FOOTNOTES
- NOTE ON WHAT HAS BEEN SAID ABOUT BICHAT
- CHAPTER 20[34] OBJECTIFICATION OF THE WILL IN THE ANIMAL ORGANISM
- CHAPTER 19[30] ON THE PRIMACY OF THE WILL IN SELF-CONSCIOUSNESS
- CHAPTER 18[29] ON THE POSSIBILITY OF KNOWING THE THING IN ITSELF
- Supplements to the Second Book
- CHAPTER 17[27] ON MAN'S NEED OF METAPHYSICS
- CHAPTER 16[26] ON THE PRACTICAL USE OF REASON AND ON STOICISM
- CHAPTER 15 ON THE ESSENTIAL IMPERFECTIONS OF THE INTELLECT
- CHAPTER 14 ON THE ASSOCIATION OF IDEAS
(德)阿·叔本华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西方近代早期政治哲学的起源和形态
本书分为5章,内容包括:近代政治哲学的中世纪背景、近代早期政治哲学的基础、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洛克的政治哲学。哲学14.5万字 - 会员
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
本书不但继续阐发了作者在晚年一直坚持的“否定哲学”-“肯定哲学”的区分和统一的思想,更是用一种宏大的哲学史视野梳理了“唯理论哲学”(实即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形成线索,其中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探讨尤其提供了大量新颖的洞见。哲学26.5万字 - 会员
全球思想史论丛(第1辑):概念的流动
随着全球化的深度行进,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力量也日益活跃,思想观念在全球的流动会引发什么样的回响与激荡?未来是走向“文明的冲突”,还是“文明的融合”?历史学特别是思想史研究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并做出应有的回应?本书从全球思想史视野出发,研究概念与文本的全球性流动,考察和辨析这一流动与移位对人们的影响,及其如何塑造人们的价值世界,进而展开建构世界的实践。期待这一探讨能为未来“文明”的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哲学30.1万字 - 会员
先验唯心论体系
本书作者揭示出自然界和精神世界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和结构上的一致性,并且运用辩证的方法把全部哲学阐述为自我意识的不断前进的历史,更将哲学家的思考与客观自我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阐释为柏拉图式的回忆和对话。这些思想和方法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哲学20.9万字 - 会员
走出虚无主义的深渊:路径与反思
当虚无成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映象时,如何走出虚无主义的深渊便成为时代命题。本书系统梳理了尼采、海德格尔、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克服虚无主义的理论和批判资源,为我们反思和克服虚无主义提供了思想借鉴。克服虚无主义是全球性问题,也是中国问题。虚无主义之于中国,不仅是问题危机的倒逼,也是责任担当的体现。克服虚无主义,需要理论逻辑的建构,更需要实践资源的探索。本书澄清了虚无主义的中国特征、影响程度和发哲学22.5万字 - 会员
希腊的精神
本书分为古希腊悲剧与人生、古希腊哲学的意蕴共两卷,内容涉及奥林匹斯宗教作为古希腊文明的渊源、古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古希腊悲剧的深刻哲理、形而上学的宿命、“命运”与“背后的东西”等。哲学5.9万字 - 会员
柏拉图杂篇(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
柏拉图遗存著作的真伪一直有争论。现在学界的倾向是谨慎避免“怀疑”态度。不过,有些归于“柏拉图”名下的文本被公认为隶属于柏拉图哲学,是希腊化的罗马时期著作,却未必是柏拉图本人的著作。这些文本被称为“柏拉图杂篇”,作为古代文献,它们对我们理解柏拉图和那个时代的思想,都弥足珍贵。本文集的编译者认真收集了尽量齐全的有关古希腊语原文文稿,将其分为“定义集”“托名作品集”“箴言集”和“悲剧残句集”四个部分,并哲学9.7万字 - 会员
语言、经验与哲学:埃德蒙德·胡塞尔研究文集
本书汇集了鲁道夫·贝耐特教授关于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十二篇论文。所选文章以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理论和核心概念为轴心,既反映了贝耐特教授在胡塞尔现象学研究以及整个现象学哲学论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又展示了现象学理论研究在当代哲学探索中的理论现实性、活跃性和开放性。哲学21.6万字 - 会员
柏拉图与黑格尔的政治哲学
本书主张“哲学思考就是哲学地研究哲学史”,围绕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名著柏拉图的《理想国》和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考察了两部作品所代表的政治哲学的延续与差异,提供了一种从法哲学的角度来理解黑格尔甚至西方政治思想的思路。哲学12.4万字